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胸腰椎骨折与脱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胸腰椎骨折与脱位

胸腰椎骨折与脱位

胸腰椎发生骨折脱位时,椎弓和韧带必有损伤,骨折也不稳定。按受伤情况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
(1)旋转屈曲型骨折: 骨折多发生于旋转活动度大的胸10与腰1之间。单纯旋转骨折很少,绝大多数胸腰段骨折脱位是由旋转合并屈曲性外力造成。旋转应力损伤了椎弓和韧带,屈曲应力使椎体楔形变。在正位X线片上显示下椎体前上缘小片撕脱骨折,椎体向侧方及前方脱位,侧位片显示椎体楔形变。脊椎前后部都有破坏,骨折很不稳定易造成神经损伤。
(2)分离骨折: 少见。高速车的座位都备有安全带,行车对撞,突然减速时,骨盆被安全带固定,身体惯性前屈,腹壁与安全带的接触部即成为躯干前屈的屈曲轴,整个脊柱都位于屈曲轴之后(图1)。因此,前面的椎体和后面的韧带都受到一种纵向的拔伸牵拉力,致使棘突间韧带断裂,椎间关节上下脱位,椎体纵向分离,椎间隙变宽。因脊柱的前后构造骨质韧带都有损伤,骨折不稳。若椎间关节完全分离,关节突可发生跳跃,椎体前后脱位,安全带为支点,突然减速,脊柱前屈,引起分离骨折损伤脊髓神经。反之,若骨折发生在脊椎骨质本身,前由椎体后至椎弓发生纵向分离的横断骨折,即所谓Chance骨折(图2),因韧带未受损伤,骨折面参差不齐,骨折稳定,不会引起神经损伤。

图1 分离骨折发生机理


图2 分离骨折(Chanco骨折)


(3)剪力骨折: 是与脊柱纵轴垂直的暴力所造成,椎体既无楔形压缩又无成角变位。但椎体间明显脱位,多合并脊髓神经损伤。骨折多发生在上部腰椎,椎体向前脱位时,若其后面的椎板也同时骨折,椎管的前后径扩大,马尾神经偶可免于损伤。但骨折很不稳定,要小心移动。
造成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暴力大,受伤机理也特殊。在询问伤史及临床检查中常可得到启示。重物由高处落下砸伤肩部,提示为屈曲旋转骨折。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椎交界处。腰背部皮肤挫伤提示为横向剪力骨折,多发生在上腰椎。安全带骨折80%病人的腹壁有皮带挫伤,也多发生在上部腰椎。骨折合并脱位者不稳定,易移位,但也便于复位,有的病人在搬运途中常自行复位。X线片可看不出脱位,但这不能代表当时损伤的真实情况,应仔细识别椎体、椎弓及韧带的损伤情况。

图3 骨折合并截瘫,减压手术

a.骨折脱位,并有横移骨折,前后压缩硬膜 b.椎板切除后方可以减压,但前方不能减压 c.椎板切除加椎体后突出切除,可前后减压,但不稳定 d.复位,恢复髓腔,前后减压,增加稳定性
胸腰椎骨折脱位属于不稳定性骨折,多数病例合并有脊髓损伤。骨折的治疗以有利于神经恢复为原则。无神经损伤者,争取早期复位,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避免脊髓损伤,但在复位方法上要慎重。无脊髓神经损伤或不全损伤病例,脱位复位后对楔状骨折根据情况可行自身复位法,不全截瘫病例,因两下肢不能活动,只能进行上半身功能锻炼,待骨折脱位整复,脊髓压迫解除,两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后,进行常规腰背练功法。
骨折脱位合并完全性截瘫者,脊髓是前后受压,椎板切除仅可解除后部压迫,若将压迫脊髓前部的椎体切除,前后同时减压,则脊柱更形不稳(图3)。整复骨折脱位,恢复椎管管径,前后解除脊髓压迫可增加骨折的稳定性,病情稳定后,根据需要再行棘突槽形钢板,螺丝栓或Harr-ington脊柱支撑固定器固定。
☚ 胸腰椎椎体骨折   脊椎附件骨折 ☛

胸腰椎骨折与脱位

胸腰椎骨折与脱位

胸腰椎骨折与脱位,亦称“背脊骨折”(《世医得效方》)、“腰骨损断”(《永类钤方》)、“背脊骨伤” (《伤科补要》)。胸腰椎是负重、运动、吸收震荡及平衡肢体的重要结构,还具有支持及保护内脏和脊髓等作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背者,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背樑骨。”“上载两肩,内系脏腑”。
胸腰椎骨折脱位多因间接暴力引起,好发于活动范围较大的椎体,如第11~12胸椎、第1~2腰椎。极少数是直接暴力打击局部所致。
胸腰椎骨折脱位根据发病机理可分为:
(1) 屈曲型: 为脊柱骤然过度屈曲所致,患者自高处坠下时,足或臀部先着地,或重物由高处落下,砸压头肩或背部,胸腰椎骤然过度屈曲,外力集中到一个椎体前部,同时又受到上下椎体的挤压,该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椎体前部被压缩性楔形。若强大的暴力继续作用,则可发生棘间韧带断裂、椎弓骨折或关节突骨折,上部脊椎向前或向侧方脱位,脊髓往往遭受损伤。临床上最常见,约占所有脊椎骨折的90%以上。
(2) 侧弯型: 为脊柱骤然过度侧弯所致。患者坠堕时足或臀部着地,或重物砸压肩背部时,胸腰椎向一侧弯曲,椎体被挤压部位局限于一侧,造成椎体侧向楔形骨折。骨折比较稳定,一般无神经损伤。
(3) 伸直型: 为脊柱骤然过度后伸所致。患者跌仆时身体突然后仰,或从高处仰面跌下,背部或腰部冲击在地面上的硬物,而使胸腰椎骤然过度后伸,可造成椎体骨折脱位,常合并前纵韧带断裂、椎体骨片分离或撕脱骨折和附件骨折。
(4) 旋转型: 为脊柱骤然旋转所致。暴力使脊柱屈曲并向一侧旋转,可造成椎体与附件骨折,且可合并关节突关节脱位。
胸腰椎骨折脱位根据损伤后脊柱的稳定程度可分为:
(1) 稳定型: 如单纯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压缩在1/2以下,不合并附件骨折或韧带断裂,或单纯附件骨折。
(2) 不稳定型: 骨折伴有脱位、附件骨折、韧带断裂或椎体压缩在1/2以上和粉碎骨折等。不稳定型骨折容易合并脊髓神经损伤。
伤后局部肿胀、疼痛,骨折处两侧肌肉紧张,不能站立,翻身困难,运动障碍,屈曲型可见后凸畸形。由于腹膜后血肿刺激,可伴有腹部胀痛,胃纳不佳,便秘,苔薄白转黄腻,脉弦数等里实证。若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则出现截瘫。X线正、侧位照片有助诊断,怀疑椎弓骨折者可加拍摄斜位片。
胸腰椎骨折和脱位的急救处理,对患者的预后常有重大关系,如搬运不当可加重脊柱和脊髓损伤。对于任何胸腰椎骨折脱位的可疑者,不得任意搬动,就地给予止痛剂及抗休克处理后,方可转送。在搬运过程中,应使脊柱保持伸直位置,避免屈曲和扭转,可采用两人或数人在患者一侧,动作一致地平托头、背、腰、臀、腿的平卧式搬运法,或用滚动的方法,将患者移至有厚垫的
木板担架或硬板床上,使患者仰卧。如用帆布担架抬运屈曲型骨折的患者时,则应采用俯卧位。届曲型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前部的前纵韧带往往保持完整,但发生皱缩。通过手法整复,加大脊柱背伸,前纵韧带由皱缩变为紧张,附着于韧带的椎体前部及椎间盘有可能膨胀,恢复其压缩前的外形。
整复的方法有:
(1) 双踝悬吊法: 复位前可给止痛剂或局部麻醉,患者俯卧,两踝部衬上棉垫后用绳缚扎,将两足徐徐吊起,使身体与床面约成45°角,医者用手掌在患处适当按压,矫正后凸畸形。复位后患者改仰卧硬板床,骨折部垫软枕。如《世医得效方》云:“凡挫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使自归窠,未直则未归窠,需要坠下,待其骨直归窠。”
(2) 攀索叠砖法: 是一种过伸位复位法。先令患者双手攀绳,以砖六块,分左右各叠置三块,双足踏于砖上,然后抽去足下垫砖,让身体悬空(足尖触地),脊柱呈过伸位,医者在患者腰后,将后突畸形矫正。亦可俯卧仰身双手攀索复位以矫正后凸畸形。适用于体格健壮屈曲型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先令病人以两手攀绳,足踏砖上,将腰拿住,各抽去砖一个,令病人直身挺胸,少倾又各去砖一个,仍令直身挺胸,如此者三,其足着地,使气舒瘀散,则陷直能起,曲者可直也。”此法现临床较少采用。
(3) 垫枕法: 患者仰卧硬板床,骨折部置软枕,并可逐渐加高,使脊柱过伸。此法配合功能锻炼效果更好,适用于屈曲型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以及过伸复位后维持整复效果。《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但宜仰睡,不可俯卧侧眠,腰下以枕垫之,勿令左右移动。”
(4) 攀门拽伸法: 令胸腰椎骨折患者俯卧在硬木板上,患者双手攀住木板上缘,用三人在下腰部与双下肢拔伸牵引,医者用手按压骨折部进行复位。《普济方·折伤门》云:“凡腰骨损断,先用门扇一片放地上,一头斜高些,令患人覆眠,以手伸上,攀柱其门,下用三人拽伸,医以手按损处三时久。”这是一种非过伸位脊柱骨折复位法,适用于不稳定性的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或粉碎骨折,以及年老体弱的患者。伸直型胸腰椎骨折极少见,可根据需要将脊柱安置于伸直或略屈曲的位置卧硬板床,避免脊柱后伸。
对一般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整复后须仰卧硬板床,骨折部垫软枕。《证治准绳·疡医》卷六云:“只宜仰卧,不可翻卧,大动后恐成损患。”卧床时间3~4周。对于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载用“通木”与“腰柱”固定。近代已改进,可采用夹板腰围固定,固定时间4~6个月,必要时亦可手术治疗。
胸腰椎骨折通过功能锻炼,不但能使压缩的椎体复原,保持脊柱的稳定,而且由于早期活动可增加腰背肌肌力,不致于产生骨质疏松现象,亦可避免或减少后遗慢性腰痛。对单纯压缩骨折,应在复位后第二天起开始逐步锻炼,具体方法可参见“功能锻炼”条。一般4周以后即可带夹板下床活动。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卧床1~2周后开始练功,下床时间应在6~8 周以后,且须用胸腰椎夹板固定。伤后4个月内应避免向前弯腰动作。
早期局部肿胀、剧烈疼痛、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苔薄白、脉弦紧,证属气滞血瘀,治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伤科补要》云:“膂骨正而患除,服接骨紫金丹”“贴万灵膏。”可用复元活血汤或膈下逐瘀汤,外敷消瘀膏或消肿散。兼有少腹胀满、小便不利者,证属瘀血阻滞、膀胱气化失调,治宜活血祛瘀、行气利水,用膈下逐瘀汤合五苓散; 若局部持续疼痛、腹满胀痛、大便秘结、苔黄厚腻,脉弦有力,证属血瘀气滞、腑气不通,治宜攻下逐瘀,方用桃核承气汤或大成汤加减; 中期肿痛虽消而未尽,仍活动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证属瘀血未尽、筋骨未复,治宜活血和营、接骨续筋。《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若瘀血已去,复元通气散加当归调之。”还可内服地龙散,气滞重者可用腰伤气滞汤,外贴接骨膏。后期腰痠腿软、四肢无力、活动后局部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证属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治宜补益肝肾、调养气血,方用六味地黄汤、八珍汤或壮腰健肾汤加减。

☚ 颈椎骨折与脱位   骶骨、尾骨骨折与脱位 ☛

胸腰椎骨折与脱位

胸腰椎骨折与脱位

胸腰椎骨折脱位多因间接暴力引起,好发于活动范围较大的椎体,如第十一—十二胸椎、第一—二腰椎。极少数是直接暴力打击局部所致。胸腰椎骨折脱位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
❶屈曲型。
❷侧弯型。
❸伸直型。
❹旋转型。胸腰椎骨折脱位根据损伤后脊柱的稳定程度可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伤后局部肿胀、疼痛,骨折处两侧肌肉紧张,不能站立,翻身困难,运动障碍,屈曲型可见后凸畸形。由于腹膜后血肿刺激,可伴有腹部胀痛,胃纳不佳,便秘,苔薄白转黄腻,脉弦数等。若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则出现截瘫。
胸腰椎骨折和脱位的急救处理,对患者的预后常有重大关系,如搬运不当可加重脊柱和脊髓损伤。对于任何胸腰椎骨折脱位的可疑者,不得任意搬动。在搬运过程中,应使脊柱保持伸直位置,避免屈曲和扭转。整复的方法有:
(1)双踝悬吊法:复位前可给止痛剂或局部麻醉,患者俯卧,两踝部衬上棉垫后用绳缚扎,将两足徐徐吊起,使身体与床面约成45°角,医者用手掌在患处适当按压,矫正后凸畸形。复位后患者改仰卧硬板床,骨折部垫软枕。
(2)攀索叠砖法:是一种过伸位复位法。先令患者双手攀绳,以砖6块,分左右各叠置3块,双足踏于砖上,然后抽去足下垫砖,让身体悬空(足尖触地),脊柱呈过伸位,医者在患者腰后,将后突畸形矫正。亦可俯卧仰身双手攀索复位以矫正后凸畸形。适用于体格健壮屈曲型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
(3)垫枕法:患者仰卧硬板床,骨折部置软枕,并可逐渐加高,使脊柱过伸。此法配合功能锻炼效果更好,适用于屈曲型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以及过伸复位后维持整复效果。
(4)攀门拽伸法:令胸腰椎骨折患者俯卧在硬木板上,患者双手攀住木板上缘,用三人在下腰部与双下肢拔伸牵引,医者用手按压骨折部进行复位。这是一种非过伸位脊柱骨折复位法,适用于不稳定性的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或粉碎骨折,以及老年体弱的患者。可根据需要将脊柱安置于伸直或略屈曲的位置卧硬板床,避免脊柱后伸。对一般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整复后须仰卧硬板床,骨折部垫软枕。
胸腰椎骨折通过功能锻炼,不但能使压缩的椎体复原,保持脊柱的稳定,而且由于早期活动可增加腰背肌肌力,不至于产生骨质疏松现象,亦可避免或减少后遗慢性腰痛。对单纯压缩骨折,应在复位后第二天起开始逐步锻炼。一般4星期以后即可带夹板下床活动。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卧床1—2星期后开始练功,下床时间应在6—8星期以后,且须用胸腰椎夹板固定。伤后4个月内应避免向前弯腰动作。

☚ 颈椎骨折与脱位   骶骨、尾骨骨折与脱位 ☛
0002492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