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胡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胡服

指少数民族的服饰装扮。唐代由于国力强大,对外开放,与各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域各国文化交往频繁,朝野服饰装扮受胡人影响很大。初盛唐间,社会上竞相流行仿效胡服的圆领、窄袖的服饰。《安禄山事迹》:“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妇人则簪步摇,衩衣之制度,衿袖窄小。”元稹《法曲》:“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本源

本源

母(~子) 祖始 祖祢
事物的本源:柢 根源 大宗
原有的:老(~家;~式)
原来的,原来的情况:初(~衷)
本,原来:固(~有:~然)
本地的,地方性的:土(~生;~长;~著民族)
老,旧,过去的,原来的:故(~旧)
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旧(~中国)
未开发的或最古老的:原始
称外国的或外族的:番(~茄) 胡(~服)
外国的,外国来的:洋(~货;~枣)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西(~装)

☚ 来源   根本 ☛

胡服húfú

原指西方和北方各族的衣冠服饰,后亦泛称汉族以外民族的衣冠服饰。历史上少数民族与中原服饰交流频繁,尤其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对中原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汉民族服装款式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赵世家》:“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后汉书·五行志一》:“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新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或身自歌舞,尽日通宵,或散发胡服,杂衣锦彩。”宋孟珙《蒙鞑备录·妇女》:“所谓诸姬,皆灿白美色,四人乃金虏贵嫔之类……最有宠者,皆胡服胡帽而已。”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一:“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胡服(河北磁县北朝墓出土陶俑)



胡服(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石刻)

胡服

胡服

古代指西北、北方民族和外国人穿的服装。据《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为了战争的需要,改用胡服。此服衣、裳分开,衣不过膝,窄袖,配以革靴,颇为适用。汉灵帝亦好胡服,一时成为风气。《旧唐书·舆服志》载,开元以来,“士女皆竟衣胡服”。《新唐书·五行志》: “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袊袖窄小”。1980年,在西安市南郊三爻村唐墓出土的男俑、骑马俑,即着翻领胡服。在西安市西郊曹家堡唐墓出土的男骑俑, 也穿着翻领胡服。 沈括《梦溪笔淡·故事一》:“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yao)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时尚胡服有种种原用,追求新奇的心理即在其中。

☚ 裘   袴 ☛
胡服

胡服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它的特征是:短衣、长裤、脚着皮靴。胡服适应骑马的需要,与古代汉民族的衣着(宽衣博带式)有显著区别。早在战国,赵武灵王为了军事上的需要,提倡“胡服骑射”。这可以说是汉族引进胡服的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屡入中原,与汉族融合,同时也带来胡服的影响。到唐代,由于与西域的广泛交往,塞外民族的服饰更为汉人所仿行。唐代胡服的款式为:男性戴浑脱帽,衣衫为圆领(或翻领)小袖,长仅过膝;女性则为条纹卷口长裤,透空软棉鞋。这是在北朝流行于北方的服装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宋代的服饰也受北方民族的影响,如临安舞女戴茸茸狸帽,穿窄窄胡衫,即是一例。在长期的民族大融合中,胡服不仅为汉族人所仿行,而且与汉民族服装款式相融合,成为汉民族服式的重要成分。

☚ 亵衣   迴鹘装 ☛
胡服

胡服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域各族的统称。胡服即指这些民族特有的服装。北方和西域各族多为游牧民族,为适应生活环境,他们的服装与汉民族有明显的区别。据沈括《梦溪笔谈》载: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影响,自战国时期 “赵武灵王好胡服骑射” 始,至隋唐时达到最盛。特别是初唐、盛唐时期,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及贸易往来的频繁,胡服使唐朝社会的习俗有了很大变化,不仅士庶服装多以胡服为尚,连仕宦的朝服、常服也多参考戎狄之制,可见胡服影响之深。《新唐书·五行志》记: “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唐代妇女喜穿男装,尤其是胡服,“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仕女皆竟衣胡服”。女子胡服,多是头戴缀饰珠玉的胡帽,身着折领窄袖长袍,袍的领、襟有很宽的绣花缘边,腰束蹀躞带,以挂刀子、佩巾等饰物,下穿条纹小口裤,足著尖头绣花软履或半靿软靴。至五代以后,江南女子才逐渐开始恢复著宽衣大袖长裙的汉魏旧制。胡服对汉民族服装的影响,虽然一直波及到五代及宋、元、明各朝,但已不像唐朝那样普遍了。

☚ 穷绔   回鹘装 ☛

胡服

古代西北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衣着。因战国时赵武灵王改革服饰采用此服,学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其服上衣下袴,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于骑射。唐代的民间特别是在妇女中间流行。一般为翻领、对襟、窄袖、锦边。穿时腰间系革带,革带上有若干条小带垂下,称为鞢𩎃带。袴为满裆的小管裤,是为胡袴。而秦汉时华夏族的袴,则是无裆的套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9: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