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死不下
指胎儿死于母腹中,日久不能自行产出的病证。胎死原因,或热病伤胎,或跌仆伤胎,或母体极虚,胎元失养;也有胎气禀赋薄弱,生长不成而自殒者。而胎死不下则多母体气血虚弱,不能促胎外出;或瘀血内阻,碍胎排出所致。辨证论治:
❶气血虚弱者,胎死腹中,小腹疼痛或有冷感,精神疲倦,面色苍白,气短懒言,食欲不振,或口有恶臭。舌淡黯,苔白腻,脉虚大而涩。以救母丹(人参、当归、川芎、益母草、赤石脂、炒芥穗)加黄芪、龟板等养血活血,益气下胎。
❷血瘀者,妊娠胎动停止,阴道流血,色紫黑,口气恶臭,小腹疼痛,或临产时胎死腹中,腰腹胀急,面色青黯,口唇色青。舌紫黯,脉沉涩。以脱花煎(当归、川芎、肉桂、车前子、牛膝、红花)加芒硝,活血行气,祛瘀下胎。如流血多者,加血余炭、炒蒲黄、茜草根以祛瘀止血。针灸疗法引产:取合谷用补法,不留针;三阴交、太冲用泻法,留针,每5分钟捻转一次;至阴穴灸五壮。调护:
❶勿紧张,保持精神愉快。
❷麝香1分,外敷脐中,用暖脐膏贴封,隔日换一次,可引产。
胎死不下
胎死于母腹,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称为“胎死不下”。可发生于妊娠期,也可发生在一度临产时,子死腹中,阵痛中断而不能娩出。如在妊娠期中,则胎动停止,腹部不再继续增大,反有缩小;或伴有阴道下血,口出恶臭。如在临产时,常为始有临产征兆,而后突然胎动停止,阵痛中断,久产不下。
胎死原因,历代医学家论述颇多,如《诸病源候论》说:“此或因惊动倒仆,或染温疫伤寒,邪毒入于胞脏,致令胎死。”《景岳全书·妇人规》说:“凡子死腹中者,多以触伤,或犯禁忌,或以胎气薄弱,不成而殒;或以胞破血干,持久困败。”综上所述,胎死之因,则有胎气薄弱而殒者;有因热病伤胎,或因跌仆外伤,或因触犯禁忌者;如发生在临产时,则多因产难,或因产时惊动太早,接生不慎,胞破血干而致胎死者。胎死不下,主要病机乃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而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可由气血虚弱,无力送胎或气滞血淤,碍胎排出。治法应以下胎为主,但当辨其所因,不可拘执成方而悉用通法。死胎不下,既以下胎为主,但在使用下剂之前,应对胎儿之生死作出明确的诊断,以免致误。如《胎产心法》云:“然下胎最宜谨慎,必先验明产母面赤舌青,腹中阴冷重坠,口秽气喘的确,方可用下,若见紫黑血块血缕,尤为确候。”大抵诊断胎死,以口出秽气,呕恶,胎动停止,阴道流水,或下如赤豆汁和脉涩等为主证。此外,还应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检查,以资确诊。
气血虚弱胎死不下: 气血虚弱,无力运胎而不下。证见胎死腹中不下,小腹冷感,或见阴中流出赤豆汁样分泌物,面色苍白无华,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口出臭气,舌淡青,脉弦涩无力。治宜益气养血下胎。方用救母丹(《傅青主女科》),或用疗儿散(《傅青主女科》)。
气滞血淤胎死不下: 脾胃湿困,气机失运,胎死腹中,不能促胎外出,以致不下。偏于气滞者,证见胎死不下,小腹冷或下流粘腻黄汁,头胀重,胸闷呕恶,厌食,腹满胀痛,口出秽臭气,舌黯淡,苔白厚腻,脉弦缓。治宜健脾行气化湿。方用平胃散(《和剂局方》),加芒硝。偏于血淤者,证见胎死不下,小腹冷痛,或下紫黑血色,口出恶臭,或临产胎死腹中,腰腹胀急,唇舌黯,脉沉涩。治宜活血化淤。方用脱花煎(《景岳全书》)。
下死胎时,如伴有阴道流血量多,而死胎依然不能排尽者,则需中西医合治,尽快清除胎物,迅速止血,以免重伤气血,变生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