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杜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杜仲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思仙,木绵,思仲,石思仙,扯丝皮,丝连皮。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树皮。杜仲为落叶乔木,高达20米。小枝光滑,黄褐色或较淡,具片状髓。皮、枝及叶均含胶质。 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长7~15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边缘有锯齿,幼叶上面疏被柔毛,下面毛较密,老叶上面光滑,下面叶脉处疏被毛;叶柄长1~2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与叶同时开放,或先叶开放,生于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内,有花柄,天花被;雄花有雄蕊6~10枚;雌花有一裸露而延长的子房,子房1室,顶端有2叉状花柱。翅果卵状长椭圆形而扁,先端下凹,内有种子1粒。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长江中游及南部诸省。在清明至夏至间,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药材规格大小,剥下树皮,刨去粗皮,晒干。 置通风干燥处。干燥树皮,为平坦的板片状或卷片状,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约3~10毫米,长约40~100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槽纹及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较平滑。内表面光滑,暗紫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细密,略有伸缩性。 气微,味微苦,嚼之有胶,状残条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净,外表黄棕色,内面黑褐色而光,折断时白丝多者为佳。 皮薄、断面丝少或皮厚带粗皮者为次。 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味甘微辛,性温。入肝、肾经。 补肝肾,强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不尽,阴下湿痒,胎漏,胎动不安,梦遗,阳萎。《神农本草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煎服:9~15克;浸酒或入丸,散。阴虚火旺者慎服。 二物切,分14剂,每夜取1剂,以水1升,浸至五更,煎三分减一,滤取汁,以羊肾3~4枚,切下之,再煮3~5沸,如作羹法,空服顿服。用盐、醋和之亦得(《箧中方》)。 ❷ 治小便余沥,阴下湿痒:川杜仲12克,小茴香6克(俱盐、酒浸炒),车前子45克,山茱萸肉90克(俱炒)。共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 每早服15克,白汤下(《本草汇语》)。 每服50丸,空心米饮下(《简便单方》)。 煨水服,日3次(《贵州草药》)。方二,杜仲、黄芩、夏枯草各15克。 水煎服(《陕西中草药》)。树枝、皮叶均含杜仲胶,为反式异戊二烯,分子量为1.4×1.8×105,属于硬橡胶类,树皮含树脂、鞣质。 叶含山柰醇、咖啡酸、绿原酸、酒石酸及还原糖。种子含大量脂肪油,主要为亚油酸酯、维生素C及微量生物碱。 全株植物均含桃叶珊瑚甙。此外含有松脂醇二葡萄糖甙、山柰酚、杜仲甙、筋骨草甙、雷扑妥甙、咯帕甙乙酸酯、半乳糖醇等。 药理作用❶ 降压作用:乙醇提取物1~2克/公斤静注,对麻醉狗有降压作用,20%煎剂0.4~0.7毫升静注,即可在麻醉猫上观察到降压效应。研究表明,杜仲的主要降压成分为松脂醇二葡萄糖甙,目前已确定其结构并能合成。 ❷ 对心脏的作用:杜仲乙醇提取物灌注大鼠离体心脏可使心跳逐渐加快,心舒完全,振幅增大,可维持10~50分钟,同一心脏多次灌注仍然有效。杜仲煎剂对家兔离体心脏亦有明显的加强作用。 所含绿原酸及其水解产物有升白细胞的作用。 能促进肾机能。炒杜仲具有扩张肾动脉增加血流量作用。 ❺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杜仲的绿原酸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能显著增加胃肠蠕动和促进胃液的分泌及利胆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