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淋巴瘤
胃淋巴瘤是指原发于胃壁内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有别于全身性淋巴瘤或白血病累及胃部的病变。本病比全身淋巴瘤累及胃者为多见,且常有手术切除及根治的机会,及时作出诊断甚为重要。
本病约占胃恶性肿瘤的0.5~8%,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中仅次于小肠,约占1/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青壮年。男性比女性多见。
胃淋巴瘤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以胃窦部及幽门前区最多见,病变起于胃粘膜下层的淋巴组织,逐渐向四周扩展,并侵犯胃壁全层。覆盖病变部位的浆膜或粘膜常被顶起而表面完整,但亦可侵及粘膜形成溃疡,或穿破胃壁全层以致穿孔。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大体形态可分为四型:肿块型(形成肿块突入胃腔内)、浸润型(形成巨皱襞或弥漫性浸润)、溃疡型(形成巨大的火山喷口状溃疡或多发性表浅小溃疡)和多发结节型(形成多发性息肉样结节)。以前三型或其混合型为多见,而多发结节型少见。按组织学可分为三类,即胃淋巴肉瘤、胃网状细胞肉瘤和胃淋巴网状细胞瘤 (胃Hodgkin病)。也有分为胃非Hodgkin病与胃Hodgkin病两大类。近年来,又根据恶性淋巴瘤的免疫功能分为二类,即胃Hodgkin病属T细胞型淋巴瘤,胃非Hodgkin病属B细胞型淋巴瘤。欧美以前者为主,而国内则以后者居多,国内有报道以胃淋巴肉瘤为多。转移途径以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为主,肿瘤可直接扩展至附近器官组织,如食管下段、十二指肠、胰腺、横结肠及腹膜等,还可转移到肝、脾、膀胱、腹膜后及骨胳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早期表现多不明显。在病程中,可有上腹疼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呕吐、黑粪、发热等症状以及出现上腹部触痛、腹块、贫血等体征。少数并发胃穿孔。晚期出现全身转移和恶病质的征象。
术前诊断较困难。应注意和胃癌、消化性溃疡、胃反应性淋巴网状增生、慢性胃炎及胃粘膜巨肥症等鉴别。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一步作以下检查有助诊断:
❶胃肠X线钡餐检查可呈现粘膜皱襞粗大、僵硬;单发性或多发性圆形充盈缺损,即“鹅卵石样”改变;单发或多发溃疡龛影,可有半月征。由于淋巴瘤病变主要在粘膜下层,病变虽然比较广泛,但胃蠕动往往存在,是与胃癌鉴别诊断上的重要征象;
❷胃镜检查可见巨大胃粘膜皱襞、多发性息肉样结节、糜烂或溃疡等表现,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但往往因取标本太浅,阳性率较低;
❸当各种检查不能确诊而仍疑本病时,应及时考虑作剖腹探查。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前后辅以化疗或放疗,其疗效比胃癌好。化疗常用药物有氮芥、长春新碱、强的松等。对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化疗和放疗的合理联合应用,亦能有姑息疗效,但应注意其副作用,放疗有引起出血或穿孔的危险。
本病术后五年存活率为50%,十年存活率为32%,其预后与病理类型有关,一般认为小细胞性淋巴肉瘤比网状细胞肉瘤为好。此外,其预后还与肿瘤浸润范围、有无转移和能否手术切除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