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肿瘤与机体的相互影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肿瘤与机体的相互影响

肿瘤与机体的相互影响

对肿瘤患者的整体而言,肿瘤生长具有寄生性和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肿瘤和机体整体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肿瘤对机体的危害 (1) 压迫和阻塞: 不论良性或恶性肿瘤,长大时都要占据一定空间,压迫邻近组织或器官,引起相应的形态和功能改变。例如颅内肿瘤常压迫脑组织,引起局部定位症状;肺尖肿瘤可压迫臂丛神经和颈。胸交感神经节,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肿瘤还可阻塞内脏管腔而引起功能障碍,如支气管肿瘤阻塞或半阻塞管腔后可引起肺膨胀不全、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肠、胃、食管、胆道、泌尿道、脑导水管以及血管、淋巴管都可被肿瘤阻塞或压迫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
(2) 破坏正常组织: 良性肿瘤可压迫邻近组织引起后者萎缩;恶性肿瘤则不仅能浸润深部和外围较远的组织,还能释出其所含的胶原酶、蛋白溶解酶、透明质酸酶等溶解、破坏组织。许多癌肿可破坏深部组织,穿通成瘘管,如子宫颈癌晚期形成膀胱阴道瘘、直肠阴道瘘。
(3) 出血: 皮肤、粘膜表面的恶性肿瘤常因坏死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如胃肠癌常有血便,支气管癌常有咯血,肾、膀胱癌常有血尿。致命的出血则不常见。良性肿瘤发生出血者少见,但呈乳头状生长的良性瘤,也可由乳头断裂而发生出血,如膀胱乳头状瘤发生血尿。
(4)贫血: 有些肿瘤可反复出血引起缺铁性贫血。如升结肠癌常以此为主要症状。胃癌一方面因经常出血,引起缺铁性贫血,另一方面如伴有胃体萎缩性胃炎,还可因内因子缺乏,发生巨成红细胞性贫血;肿瘤广泛破坏骨髓时可引起成白红细胞性贫血(或骨髓病性贫血)。但肿瘤病人的贫血多数是溶血性贫血,大约是由于癌肿坏死组织刺激网状内皮细胞,后者破坏细胞能力增强所致。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还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5) 感染: 肿瘤患者易并发局部和全身性感染。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因免疫力低下,易发生严重感染。腔道器官的肿瘤因阻塞管腔,分泌物淤积,也易合并感染,如膀胱癌可引起尿液潴留,继发膀胱炎和肾盂肾炎,支气管肿瘤可继发支气管肺炎。
(6) 恶病质: 指全身严重消瘦、衰弱、贫血、血浆蛋白降低和水肿等的一组综合表现。以恶性肿瘤晚期为多见。其严重程度与肿瘤大小、部位、有无转移等因素有关。恶病质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下述多种因素有关:
❶肿瘤病人常有反复出血和贫血。
❷肿瘤局部和全身易有继发感染和发热。
❸肿瘤细胞生长快,消耗机体过多的营养物质。
❹肿瘤的异常产物可能引起全身物质代谢紊乱。有人认为癌细胞可产生某些小分子肽类,后者能改变体内酶的结构和活性,不仅能引起各种物质代谢紊乱,还能通过神经感受器降低病人的食欲。
❺食欲明显减退,摄取的营养减少。如消化器官被肿瘤破坏更必影响消化和吸收的能力。
❻肿瘤浸润和继发感染侵犯神经纤维时,或当肿瘤过度膨胀时,或阻塞管腔使腔内压增高时均可引起疼痛。同时癌肿病人常有心情焦虑、忧郁、悲观和失眠等,也能促使全身状况恶化。
(7) 内分泌紊乱: 内分泌腺的肿瘤可产生过多激素引起功能亢进症状,如垂体嗜酸细胞腺瘤产生过多的生长激素可引起巨人症及肢端肥大症; 甲状旁腺腺瘤可致全身骨质疏松; 胰岛β细胞腺瘤产生过多胰岛素可引起血糖降低;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阵发性高血压等。不仅内分泌腺的肿瘤可产生激素,现已发现有些非内分泌腺的肿瘤也可产生激素样物质 (异位激素),引起激素过多的相应症状。如支气管燕麦细胞癌、胸腺瘤等可产生ACTH样物质(10~25%的柯兴综合征病例是由此引起的),支气管燕麦细胞癌、胸腺瘤、淋巴瘤等可产生抗利尿素激素样物质,支气管鳞状细胞癌、肾癌、子宫内膜癌等可产生甲状旁腺激素。少数绒毛膜上皮癌、葡萄胎、睾丸胚胎性癌、支气管癌、前列腺癌可产生促甲状腺素。腹膜后巨大纤维肉瘤、肝癌及肾上腺癌、间皮瘤等可产生胰岛素样物质,肾癌、肝癌、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及嗜铬细胞瘤可产生红细胞生成素,等等。上述各种激素都可分别引起一系列症状。这些异位激素的产生可能是因肿瘤细胞的分化差,其染色体上调节基因功能的阻遏物质失活,从而本来被阻遏的形成激素能力表现出来。现已发现上述肿瘤有些是由APUD细胞形成的,这类细胞包括垂体前叶细胞、胃肠嗜银细胞和亲银细胞、支气管Kulchitsky细胞、嗜铬细胞、胰岛细胞、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等。它们广泛存在于支气管、肠、胃、胰岛等很多器官内,能摄取胺前物质,并能将其脱羧基形成多种活性胺和多肽类激素,故其肿瘤能引起异位多肽类激素的症状。
(8) 其他: 约15%的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可发生一些不能由肿瘤的部位和转移所能解释的症状,包括上述的异位激素引起的症状,称为瘤外综合征。如癌性神经肌病,其病变可为小脑皮质变性(浦肯野细胞变性消失)或周围神经变性或癌性多肌病或肌无力等,常由燕麦细胞癌、卵巢癌及胃癌等引起。胃癌还可引起黑色棘皮症(约50%的成人患者系腹内癌引起,其中65%为胃癌)。胰癌(约1/4)以及少数肺癌、卵巢癌可发生移行性血栓静脉炎(Trouss-eau征),其发生可能是因坏死的癌组织可释出凝血致活酶之故。乳腺癌、卵巢癌、胃癌等还可引起皮肌炎 (15~50%的成人皮肌炎由癌引起)。5~12%的肺癌和胸腔内肿瘤有杵状指或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此外淋巴瘤常伴发DIC、膜性肾小球肾炎、全身性淀粉样变等疾病。
机体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1) 免疫反应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一些证据显示,机体有时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免疫反应。已证明一些早期的恶性黑色素瘤、神经母细胞瘤、骨肉瘤等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相应肿瘤的特异性抗体。当黑色素瘤尚局限时,抗体测定为阳性;当肿瘤广泛转移时,抗体测定常为阴性,提示抗体的效价与肿瘤的生长扩散有一定的关系。但抗体对肿瘤的作用不一致,有的抗体能间接或直接破坏肿瘤细胞,有的却能与肿瘤抗原结合后形成封闭因子,反而保护瘤细胞,使之免受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甚至加速肿瘤细胞的生长。在肿瘤免疫中,以细胞免疫较为重要。与免疫功能相关的细胞,有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应用测定细胞免疫的方法证明,神经母细胞瘤、结肠癌、膀胱癌、恶性黑色素瘤、子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等病人的淋巴细胞可抑制其肿瘤细胞的增生或破坏肿瘤细胞,而对同时存在的其他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却无作用。病理检验中常见淋巴细胞浸润较显著的肿瘤,如乳腺髓样癌、睾丸精原细胞瘤以及淋巴细胞为主型何杰金病,比淋巴细胞浸润不多的同类肿瘤病人生存久,转移晚。在体外组织培养上,这种淋巴细胞也显示杀伤、破坏肿瘤细胞的作用。体外实验又显示巨噬细胞在致敏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下,可破坏肿瘤细胞。Black等报告人体乳腺癌内慢性炎症浸润明显者或局部淋巴结窦内巨噬细胞反应明显者,比反应不明显的组织学分化同级的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为高,提示巨噬细胞参与了防御性反应。
肿瘤的自发性消退可能也是机体对肿瘤免疫性反应的结果,虽然肿瘤的自发性消退是极罕见的。1965年以前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肿瘤发生自发性消退者,包括原发性肿瘤消退和转移性肿瘤消退 (其中一部分转移性肿瘤未作病理检查,但原发瘤均经病理证实),共176例 (Everson等,1966),至1975年世界文献报道证据确切的已达223例,其中多数为肾细胞癌(46例)、神经母细胞瘤(30例)、恶性黑色素瘤(23例)和绒毛膜癌(19例)。恶性肿瘤不经治疗,虽未完全消退,但却自发地生长变为缓慢甚至生长停顿者也屡有报告。有些恶性肿瘤在切除原发瘤后,可经过数十年的“休眠”阶段才突然发生复发或转移。这一长期的“休眠”状态,也只能以机体的免疫反应作解释。病理工作者还常发现人体内有一些无症状的微小的肿瘤或原位癌,长期停留于局部不发展,例如Moore在美国40岁以上男性252例尸检中发现52例有潜伏性微小的前列腺癌。此外,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较同龄正常人高10,000倍(Gatti等,1971),以及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采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发生恶性肿瘤的较常人成倍或数十倍增多,更能说明免疫性防御机理对肿瘤发生上的抑制作用。
(2) 激素的作用: 某些肿瘤,特别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生长快慢与性激素的关系很密切,称为激素依赖性肿瘤或激素反应性肿瘤。如30%的女性乳腺癌的生长与体内雌激素的多少有关,应用雄激素制剂或切除卵巢,或放射线破坏卵巢,则乳腺癌的生长可受抑制而变小,甚至骨转移的症状可减轻。其影响大小与肿瘤细胞膜上有无雌激素受体有关。前列腺癌的生长为雄激素依赖性,切除睾丸或用雌激素治疗后前列腺癌细胞可坏死,癌的生长及转移受到抑制。子宫内膜腺癌的生长与雌激素的持续刺激有关,孕激素对雌激素有拮抗作用,给与孕激素则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可缩小。高分化的甲状腺癌的生长受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一部分肾的透明细胞癌受雌激素影响。
(3)营养的影响: 动物实验证明,限制食物总热量,或降低食物中所含脂类(尤其胆固醇)后,能使许多动物的肿瘤生长缓慢,生存期延长。对人的前列腺癌、乳腺癌也有类似报告。减少食物中的必需氨基酸如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在实验动物均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饲喂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使黄曲霉毒素诱发之大鼠肝癌消退(Novi,1981)。
(4)局部因素: 肿瘤细胞生长时必须依赖周围组织新生血管才能得到养料。将肿瘤细胞作体外培养,肿瘤体积最多只能长到3~4mm直径。如将实验性肿瘤移植到眼前房,则因无血管长入肿瘤,肿瘤只长大到1mm直径后就不能再长大;但如植入到虹膜,则有血管长入肿瘤,2周后体积便能增大10,000倍以上,可见局部有无血管对肿瘤生长的影响。近年发现肿瘤细胞能产生肿瘤促血管生成因子(TAF),可促进血管新生,以供应营养。而软骨等无血管的组织则能产生对抗TAF的物质。软骨、韧带、腱、鞘膜等组织坚实,比较不易受肿瘤的浸润破坏,肿瘤的扩散会受些限制。如肿瘤附近发炎时,中性白细胞释出的蛋白溶解酶过多,则周围组织易被溶解破坏,肿瘤扩散较易。另外,脾、心肌和骨胳肌虽血管丰富,肿瘤细胞到达该处的机会较多,但很少发生转移性肿瘤,这也说明局部组织对肿瘤生长是有影响的。

☚ 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肿瘤的分类 ☛
000102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