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又称肾小管间质性肾病,是指以肾脏间质、肾小管、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受累为主的疾病。以炎性病变为主的称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以萎缩、硬化、肿瘤浸润为主则称肾小管间质性肾病。
病因和发病机理 引起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最常见的原因有感染、重金属药物中毒、药物过敏(如磺胺类、二甲氧苯青霉素、氨基苄青霉素、氨基甙抗生素、利福平、双氢克尿塞、速尿、苯妥英纳)。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可由急性演变而来,亦见于尿路梗阻、糖尿病、血管病、先天性疾病、肺肾综合征、肾移植、干燥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非那西汀、扑热息痛、双醋汾汀亦是其病因之一。由于这些原因肾小管损伤、变性而具抗原性,或因药物半抗原与肾小管结合,引起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反应。
❶免疫复合物型是指循环免疫复合物沿肾小管,尤其是近曲小管和管周基底膜沉积而引起肾病变。动物实验,给鼠注射同种鼠肾皮质的可溶性提取物或牛血清白蛋白多次给兔注射,均能引起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管及间质病变。狼疮性肾炎、干燥综合征、其他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常合并有免疫复合物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可检测出沉积的免疫复合物。电子显微镜下证实这些免疫复合物可引起基底膜变薄或穿孔。肾小管及间质局部的免疫复合物可来自循环免疫复合物或肾小管细胞浆内释放出的自身抗原与循环抗体在局部结合而成;
❷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型,是指在免疫荧光检查时基底膜处沉着的IgG、C3呈连续线样沉积的间质性肾炎。患者血清及肾脏洗脱液中存在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体外可与正常肾小管基底膜起反应,故输给正常人或动物可引起同样病变。多见于肺肾综合征、某些急进性肾炎、肾移植患者的移植肾和自体肾、药物作用、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70%的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可出现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说明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因交叉免疫反应而使两者先后出现病变;
❸细胞免疫介导型:这型的组织损伤是因细胞免疫介导的,其突出表现在间质有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见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感染、结节病、干燥综合征和一些原因不明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临床表现 本病可因病因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常与肾小球肾炎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共存,故其本身症状被掩盖。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蛋白尿多不明显(<2.5g/24h尿),尿蛋白中包括溶酶体酶、β-2微球蛋白。肾小管功能异常早期表现为尿酸化失常,晚期则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尿崩症、电解质紊乱。
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予以相应治疗。因感染所致的应使用抗生素,尿路梗阻者应及时解除梗阻,药物所致的应及早停药。发病急、病情重者应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因肺肾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系统性疾病引起者,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本病预后随病因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