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与膀胱病机
肾脏位于腰部,膀胱位于下腹,脏腑之间,有经隧相通,同居下焦互为表里。肾的藏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等功能,均与肾阴肾阳密切相关,而肾阴肾阳又都以所藏之精为其物质基础。阴精宜藏而不泄,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强调了阴精宜藏的一面。肾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水液赖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正常地运行敷布和排泄。这种流动之水,宜泄而不藏,故《逆调论》说: “肾者水脏,主泄液”,强调了水液宜泄的一面。阴精宜藏,水液宜泄,反映了肾脏的生理特点。一旦发生病变,多呈阴精亏损,或水液失调之证。至于导致肾病的原因,既有外邪相侵,尤多内伤致病。外邪为患,有直接侵犯本脏者,有从它脏经少阳三焦传来者。这类证候,病性属实。内伤致病,多因恣情纵欲,耗竭真阴;或因它脏病变,终归于肾,这类证候,病性属虚。张景岳指出:“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故肾病之因,内伤多于外感。
肾阴肾阳亏损 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之根。在正常情况下,肾阴肾阳,彼此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生理上的相对平衡。若失去这种相对平衡的正常关系,常反映三种病理变化,即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俱虚。肾脏的所有生理功能均与肾阴肾阳密切相关,所以阴虚或阳虚的临床症状涉及肾的所有功能,这是在分析病机时应注意的一点。张景岳谓:“肾为五脏之本”。五脏之阴,有赖肾阴的滋济; 五脏之阳,尤须肾阳的温煦。所以肾阴肾阳亦称元阴元阳或真阴真阳,是五脏的根本。根本一亏,五脏均可受其影响。
肾阴亏损 阴精宜封藏固密,藏而不泄。若房室不节,斲伤阴精, 或热入阴分, 真阴被劫, 或它脏阴伤, 终归于肾,皆可导致真阴亏损。此一病变,可见以下几方面的症状:
❶腰痛: 腰为肾之府,肾虚不足,常见腰部痠痛。
❷生殖机能病变: 肾藏精,阴精亏损,可见男子遗泄、阳强易举; 女子梦交,血崩、经闭等生殖机能病变。
❸水液失调:肾为主水之脏,肾阴亏损,开合失常,可导致水液失调而见小便淋闭涩痛等症。
❹骨髓病变: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 肾生骨髓,脑为髓海。肾阴虚损,骨髓发生病变,可见小儿齿迟,行迟智迟,囟门不闭,齿牙动摇,痿废无力等症。故《素问·痿论》指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❺窍隧病变:耳为肾之窍,瞳子属肾。《灵枢·脉度》说: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大惑》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肾阴亏损,则听觉失聪,视觉不明而耳鸣眼花,故《海论》又说: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阴亏损,不仅本脏自病,其它几脏均可受其影响,形成两脏同病。
肾阳虚衰 肾阳是阳气的根本。若因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摄生不慎,损伤真阳,或过服寒凉,戕伐阳气,或它脏阳虚,途穷归肾,均可导致肾阳虚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肾阳一虚,则百病丛生。
❶阳虚生寒:腰膝冷痛,形寒怯冷。
❷生殖机能减退: 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冷不孕。
❸气化失常: 不能化气行水,水液失调,则小便不利或清长; 或肾虚失约而遗尿不禁。
❹阳虚不能化精为血: 肾阳不足,阴精无阳气的温化,则不能变化为血而面色无华,唇舌爪甲淡白。
❺寒滞经脉:少阴阳虚,寒滞少阴经脉则暴哑失音。咽喉疼痛、不适。
❻阴寒凝结: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血脉、筋骨,流通气血津液,甚至凝结而成阴疽。肾阳既为阳气的根本,则肾阳虚损可以波及它脏而呈两脏同病,其中尤以脾肾阳虚和心肾阳虚为常见。
阴阳俱虚 肾阴与肾阳彼此依存,互为其根。发生病变,或单见阳虚,或独呈阴损,但两者又可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阴虚日久,可以导致阳虚,阳虚日久,亦可导致阴损,成为阴阳俱虚的病变。这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关系,亦即物质基础与功能活动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
肾精不固 肾精是化生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藏而不泄。发生病理变化,常见阴虚、阳虚、精不化血(已如前述)精失封藏,四类病变。
精失封藏,以遗精滑泄为主症。导致遗滑之因,大要有:
❶肾脏自虚,精关不固: 多因房室不节,过耗阴精,以致精关不固而滑泄无度。
❷肝肾阴虚,相火妄动:阴虚阳亢,疏泄胜于闭藏,影响精的宁谧而遗泄。即《医贯》所谓:“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火不秘,以不秘之火,加临不藏之精,有不梦,梦即泄矣”。
❸心肾不交: 常因用心过度,心神不摄,以致心肾不交而失精。
❹湿浊下注,扰动精室: 多因脾胃痰湿,或肝胆湿热随少阳三焦下行,扰动精室,故《明医杂著》指出:“饮酒厚味,痰火湿热之人多有之”。
水液失调 肾主水,若肾失主水之权,水液代谢失调,可见气化失常,肾虚失约,下焦湿热等病变。
气化失常 水液之所以能在体内运行不息,“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有赖肾阳的气化作用。若肾阳虚损,气化失常,水液失调,可见小便反多或水液停蓄两类症状相反的疾病。下焦阳虚,气化失常,不能蒸化水津上升而直趋下行,遂成消渴。故张景岳指出:“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若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液停滞为患,见于本脏则腰痛,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不通。如《伤寒论》用真武汤、五苓散治“小便不利”;《金匮要略》用肾气丸治“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均属阳虚阴盛,水邪滞留本脏的见证。阳虚水泛,每随少阳三焦而无处不到,犯于某部,某部即呈病态。
❶滞留体表: 可见肢体重着,不用、疼痛、浮肿。
❷内犯肠胃: 阳虚不能化气,脾虚不能制水,内侵肠胃,可致升降失调,或吐或泻,或吐泻交作。或水寒凝聚,腹痛膨胀。
❸水气凌心: 少阴阳虚,水饮凌心,则心悸; 或胸阳痹阻而心痛。
❹水泛高源: 水寒犯肺,肺失宣降,则喘咳痰稀,倚息难卧。
❺上干清阳: 浊阴上逆,上干清阳,则头目眩晕,或头如裹,首如蒙。
❻阳虚水泛,壅阻清窍: 可见目眩眼花,耳鸣耳聋,鼻塞流涕等七窍不利的病变。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不胜阴,则七窍不通”。
❼少阴阳虚:气化不行,湿滞经脉,可见失音声嘶,咽中如有物阻等症。
肾虚不约 肾主水液,肾气盛则开合有权而无病。若肾气虚损,约束无权,水液不能气化升腾而直趋下走,遂呈小便淋沥、失禁、频数、遗尿等症。此类证候,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 肺不布津,水失约束而致者,亦有之。
下焦湿热 常以淋浊、癃闭、水肿、带下为主症。导致下焦湿热的病因有:
❶膀胱受邪,腑病及脏,肾与膀胱有经脉相通,脏腑相连,互为表里。外邪侵犯膀胱,由腑及脏,则呈小便淋涩作痛的淋证。淋证兼见余沥不尽的,病在气分,与肝的疏泄失常有关,称为气淋; 兼见小便下血,茎中痛不可忍的,已经动血,称为血淋。
❷过食肥甘,郁结化热,湿热下注,蕴结下焦而呈小便浑浊的,称为膏淋; 湿受热蒸,尿中杂质结成砂石的,称为砂淋、石淋。湿热蕴结,亦可导致小便困难,甚至不通的癃闭。
❸肺失宣降,上病及下: 《灵枢·本输》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三焦下连肾脏,上连肺系,外近肤表,内联胃肠。寒邪犯表,或温邪上受,均会影响肺气的正常宣降,肺气失宣则水津不布,肺气不降则水道失调,此自表而入或自上而受之邪皆可随少阳三焦下行,侵犯肾脏,以致水液失调而外泛作肿,或小便不利而热淋涩痛。至于妇女带下,上述三种病机皆可致之。下焦湿热若不及时治疗,或治不如法,即转化为虚证。
肾不纳气 肾主纳气,肺须肾的协助,才能正常呼吸以吐故纳新。只有肾中精气充沛,吸入之气才能经过肺的肃降下纳于肾。如果精气虚损,根本不固,吸入之气不能归纳于肾,就会出现动则气急。呼吸困难的病变。《灵枢·经脉》所谓: “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即指此种病变而言。肾不纳气常见下述情况:
❶肾阴虚损,气不归根。
❷肾气虚损,气不归元。
❸阳虚阴盛,上实下虚。
肾窍病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肾主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肾开窍于二阴”,故耳与前后二阴,均为肾主之窍。
耳窍病变 以耳鸣、耳聋、耳肿为主症。耳病当分虚实,虚证多因精气虚。实证多因气血津液阻塞清窍。故虚证多责之于少阴或太阴不足; 实证多责之于少阳或厥阴有余。肾开窍于耳,耳病则与肾脏有关,但手少阳三焦经脉沿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所以三焦与耳的关系亦颇为密切。由于少阳三焦是气机升降出入之所,水液运行之区,故气与津液发生病变,均可通过三焦影响耳窍而产生耳鸣、耳聋、耳肿。导致上述诸证的机理有:
❶心肝胆之火循少阳三焦上攻。
❷少阳三焦湿热或痰火蔽塞清窍。
❸肾阳不足,气化不行,水液壅阻。
❹阴精亏损,阴虚阳亢,或“髓海不足,脑转耳鸣”。
❺气虚下陷,清气不升。
❻瘀血阻络,窍隧不通。上述六种病机说明气血津精发生病变,均可影响耳窍。
二便失调 肾主水的功能对二便起着调节作用,水液的运行代谢正常,二便亦就正常,所以肾司二便。若肾阳虚损,不能温脾,形成脾肾阳虚,水液不能正常运行输布而从肠道直趋下出,常致大便溏泻。但肾阳虚损,不能温煦肠道; 或气化失常,不能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亦可影响大肠传导失职,形成便秘。故肾阳虚所致的大肠传导失职,可见便秘与泻利两类截然相反的见证。反之,肾阴不足,不能濡润肠道,亦可导致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