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针灸治法
肺痨,原指虚劳的一种,这里指“痨瘵”或“骨蒸”而言,古称“尸注”、“鬼注”和“传尸痨”等,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逐渐消瘦、病情缠绵多变和具有强烈传染性为特征,宋以后曾认为是由“痨虫”所致;现已明确,本病相当于肺结核,系结核杆菌随呼吸侵入肺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本病多在禀赋不足和气血虚弱的基础上,通过起居无常、酒色劳倦、情志不畅或外感等诱因而发病。初起症状多不明显,逐渐出现肺阴亏虚的表象;随之消耗肾精或兼及心肝而阴虚火旺;或肺虚及脾,气阴两虚; 久延不愈,则肺、脾、肾俱亏,心气亦虚,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对于肺痨病,重在预防,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下降。在治疗上强调综合疗法。应用抗痨药物的同时,施行针灸,对盗汗、失眠、胸痛、头晕、纳少、遗精和咳嗽、咯血等均有较好效果;对血沉正常、痰菌阴转、病灶恢复和空洞缩小与愈合等,亦往往产生一定的良性影响。对长期使用抗痨药物效果不佳的病例,配合针灸治疗,效果可显著提高。
通治法 以补肺扶正为主,求得在扶正基础上祛邪。选手太阴经穴和胸背部腧穴为主,配以足阳明、足少阴和足太阴等经穴。如百劳、肺俞、膏肓、四花、患门、心俞、魄户、脾俞、肾俞、膻中、中府、中脘、关元、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和太溪等,每次5~7穴。用毫针行补法,或针灸兼施,或重用灸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可连续10个疗程以上。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肺阴不足 干咳,或咯少量白痰,咳声短促,痰中有时带血,午后手足心热,或胸痛,舌尖红,苔薄少津,脉细数。治宜益肺养阴。选肺俞、膏肓、腰眼、膻中、孔最、鱼际或足三里等穴。用毫针行补法,腰部以下腧穴,可酌情配用灸法。
阴虚火旺 呛咳少痰,痰色白黄而粘,或反复咯血,胸痛,潮热,失眠,心烦,盗汗,口渴,消瘦,遗精(女子经闭),舌红绛苔黄,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火。选肺俞、心俞、膏肓、膻中、孔最、鱼际、间使、阴郄、曲泉、太溪、涌泉或足三里等穴,每次5~7穴,用毫针先行补法后行泻法,或在手太阴和足少阴经穴、胸背部腧穴上行补法,在手、足厥阴经穴上行泻法。一般不灸。
气阴两虚 咳嗽无力,气短声低,痰稀白偶带血丝,潮热畏风,自汗盗汗,纳少便溏,肠鸣而腹部微痛,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而时有颧红,舌质光淡而苔剥少津, 脉细数而无力。治宜益气养阴。选肺俞、膏肓、脾俞、四花、患门、膻中、中脘、气海、太渊、尺泽、阴郄、足三里、丰隆、阴陵泉或太溪等。每次5~7穴,用毫针行补法,腰部以下腧穴可用灸法。
阴阳两虚 呛咳咯血,声嘶失音,潮热,盗汗,遗精(女子经闭),羸瘦,或体寒畏风,自汗,少气,面浮肢肿,食少便溏,舌光少津或淡嫩,脉微细。治宜阴阳双补,肺脾肾同治。选肺俞、膈俞、膏肓、脾俞、肾俞,腰眼、膻中、中脘、关元、气海、太渊、足三里、阴陵泉或太溪等穴。每次5~7穴,用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腧穴注射法 选喘息穴注射链霉素注射液(1g链霉素溶于0.2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5ml中),每次每穴注入1ml,左右交替注射,30~40次为一疗程。或选肺俞穴注射链霉素注射液(1g链霉素溶于4ml蒸溜水中)0.5ml,每日注射一次,左右交替注射,30~40次为一疗程。也可同时加入维生素B1注射液0.5ml注入穴内。腧穴注射除了用链霉素外,还可用异烟肼、侧柏或当归等药液。
腧穴埋线法 选膻中、郄门或孔最等穴,埋0号羊肠线,
每次埋1~2个穴位,一般20~30天埋线一次。本法多用于咯血病人,效果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