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Wèi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均有分布。汉、佤、鲜、哈尼、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 《中文大字典》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注云: “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於毕,其后国绝。裔孙万,为晋献公大夫,封於魏,河中河西县也,因为魏氏。”郑樵亦注: “始祖毕公高封於毕,为毕氏,(按: 杜预曰: ‘毕在长安西北,今长安县西有杜山。’) 毕陌至毕万事晋,封於魏”。(按: 杜预曰:“ ‘魏在河东河北县。’ 河北,今为平陆县,陕州治有魏城,后虽迁徙不常,自封魏之后皆号 ‘魏’,子孙以国为氏。”) ❷为芈姓所改。《姓氏考略》据 《史记》注云: “芈姓改魏者,秦之穰侯魏冉是也。” ❸或为高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氏》 载: “宋魏了翁本姓高,养于姑魏,冒姓魏氏。” ❹佤族之魏姓,则由佤语姓氏 “希奈” 而改,或改为 “肖”。 ❺鄂伦春族之魏姓,则由魏拉依尔 (按: 亦译作 “魏拉依嫩”) 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 “魏” 而得。 春秋时晋有魏剻; 汉有魏相,定陶人,御史大夫; 唐代有魏征; 明代有魏忠贤。 魏wèi❶古國名。戰國七雄之一。劉楨《黎陽山賦》:“自魏都而南邁,迄洪川以朅休。” ❷宮門的臺觀。張衡《東京賦》:“建象魏之兩觀,旌六典之舊章。” ❸姓。班固《西都賦》:“蕭曹魏邴,謀謨乎其上。”魏,魏相,漢宣帝時任丞相。 曹操/王粲/陈琳/刘桢/徐幹/阮瑀/应玚/繁钦/缪袭/曹丕/甄皇后/邯郸淳/左延年/吴质/曹叡/杜挚/曹植/曹彪/曹髦/何晏/应璩/韦诞/毋丘俭/郭遐周/郭遐叔/阮侃/嵇康/阮籍 ☚ 仲长统 曹操 ☛ 魏读音·ui(ˊ),为ui韵目,属i—ei—ui韵部。语韦切,平,微韵。 ❶独立貌。《集韵》:“魏,独立貌。” ❷[魏然]不动貌。成玄英注:魏然,不动之貌也。 上一条: 峞 下一条: 巍
魏读音·ui(ˋ),为ui韵目,属i—ei—ui韵部。鱼责切,去,未韵。 ❶战国时国名,在今河北、山西交界。 ❷三国时国名,曹丕所建立。 ❸北朝之一。 ❹姓。 上一条: 軎 下一条: 遗 魏wěi能;会。例:他是个能~不尽的人,啥都会干。 ❍ 凭~本事吃饭。 《方言》:“魏,能也。” 魏{}五7348①动会。吴语。浙江象山。清乾隆二四年《象山县志》:「~,《方言》:『能也。』今言会。《传灯录》:『礼拜也不会,此会为能非,宋人言理会。』」②动饿。吴语。浙江温州〖 〗。③形身材苗条而姣美。古北方方言。《集韵・纸韵》:「~,苦委切,细也。秦晋之间,凡细而有容谓之~。」   魏wèi❶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河北、山西一带。 ❷朝代名。a)三国之一,公元220-265年,曹丕所建。b)北朝之一,公元386-534年,鲜卑族人拓跋珪所建,史称北魏。c)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公元534-550年,元善见所建;西魏,公元535-556年,元宝炬所建。 ❸姓。 魏❶周朝诸侯国名,公元前403—前225,在今河北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围~救赵。 ❷三国之一,曹丕所建,公元220—265。 ❸北朝之一,鲜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86—534,史称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公元534—550;西魏,公元535—556:~碑。 ○~阙(古代宫门外的建筑,发布政令的地方;后用为朝廷的代称)。 魏wèi❶ 周朝诸侯国名。 ❷ 曹丕所建的魏国(公元220—265),史称曹魏。 ❸ 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公元386—534),史称北魏。 ❹ 姓。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三) > 魏 魏 wèi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二十八宿 > 魏 魏 wèi 魏wèi〖名词〗 一、《诗经·国风》之一,即《魏风》(1)。《季札观周乐》:为之歌《魏》。——给他歌唱《魏风》。 二、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68)。《司马错论伐蜀》:侵楚、魏之地。——侵袭楚国和魏国的领土。《李斯谏逐客书》:获楚、魏之师。——战胜了楚国、魏国的军队。《信陵君救赵论》:赵亡,则魏且为之后。——假如赵国灭亡了,那么魏国将成为赵国的继续。 三、三国之一。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建都洛阳。亦称曹魏(6)。《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居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送孟东野序》:其下魏、晋氏。——汉代以下的魏、晋两朝。《深虑论》: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光武帝把西汉哀帝、平帝的失败作为借鉴,曹魏把东汉的失败作为借鉴,西晋把曹魏的失败作为借鉴,他们各自把前朝灭亡的原因作为借鉴,并且作了防备。 四、朝代名。北魏,鲜卑族拓跋珪于公元386年所建,原名代国,后改为魏。史称北魏、拓跋魏(1)。《原道》: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周道衰微,孔子亡故,秦代焚书,黄老之学兴盛于汉,佛教兴盛于西晋、北魏、梁、隋之间。 五、魏其侯的略写。窦婴(?—前131年),西汉大臣。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命为大将军。平叛后封为魏其侯(1)。《李陵答苏武书》:晁错受戮,周、魏见辜。——晁错被杀,绛侯周勃和魏其侯窦婴被判罪。 六、姓。指魏徵(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以直言敢谏著称(1)。《待漏院记》: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从咎繇、后夔至房玄龄、魏徵,是屈指可数的。 魏wèi❶ 宫门的台观。班固《典引》:“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来仪:比喻特殊人物的出现。) ❷ 国名。❶ 周代诸侯国。 ❷ 战国七雄之一。 ❸ 朝代名。❶ 三国时曹丕所建(公元220—265年)。 ❷ 南北朝时拓跋氏所建,又称“北魏”(公元386—534年)。 魏*weiCEBA ❶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一。 ❷朝代名。1.三国之一,公元220年由曹丕建立,公元265年被晋灭亡。2.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北魏,公元386年由拓跋珪建立,公元557年灭亡。 ❸姓。 朝代 朝代朝(王朝;皇朝;唐~) 代(明~;清~) 时(宋~) 中国朝代名:夏(夏朝) 商(商汤;殷商) 周(东~;西~) 秦 汉(东~;西~) 魏 蜀 吴 晋(西~;东~) 宋 齐 梁 陈隋 唐 辽 金 元 明 清 一个朝代:一朝 一姓 一个君主统治的时期:朝(康熙~) 过去的各个朝代:历代 历朝 历政历叶 以前的朝代:前代 曩叶 前一个朝代:前朝 被本朝战胜而灭亡的朝代:胜朝 胜代 在位皇帝的朝代:当代 当时那个朝代:当朝 本朝 国朝 尊称本朝:圣朝 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累朝 政治清明的朝代:治朝 兴盛的朝代:熙朝 盛朝 两个不同的朝代:云鸟 更换朝代:更姓 易姓 迁鼎 鼎革 改朝换代 更姓改物 改元正位 改元正号 改姓易代 改朝换姓 帝王初即位改元:履端 更易朝代或年代:换代 过手 (建立国号的君主统治的整个时期:朝代)
另见:宫殿 皇帝 朝廷 ☚ 古代 人生各时期 ☛
楼观 楼观高明 宫门外两边的楼观:魏 宫门外两旁高耸的楼观:魏阙 魏观 魏象 宫殿门前两边高台上所建的楼观:云观 城门两边的楼观:城阙 闉阙 雄伟的楼观:雄观 (楼殿之类的高大建筑物:楼观) ☚ 高楼 住房 ☛
高大 高大杰(杰大) 尨 骏 岸(伟~) 崇(~山;崇大;崇峻;~高;嵩崇) 倬(~立) 巍(巍昂;巍奕;巍峨;巍崇) 崔 褒 葆(葆大)魋颀大 颀硕 穹峻 嵩峻 高壮高密 高名 豪王 森拱 曾闳 凭隆 隆厚 隐阿 魁颀 岿嵬 嵚崟 登闳 岩岩(泰山~) 磊磊 树木、建筑物等高大繁密:干云蔽日 干云遏日 干霄蔽日 蔽日干云 山和建筑物等十分高大:摩天碍日 高峻,高大:高严 坚固高大:坚壮 结实高大:敦硕 宽敞高大:轩峻 深邃高大:阴崇 雄伟高大:雄巍 很高大:孔阜 高大的样子:轮(轮菌) 闶 駊(駊騀)魏(魏魏) 巍巍 巍然 高巍 峨巍 倬尔 言言 訚訚 崇崇 崔崔 磈砢 尨然 魁然 磊嵬 崔嵬 嵬崫 嵬嶷 窿穹 穹隆 穹窿 穹嶐 冯隆 奕奕 砐硪 景员 阆阆 高大独立的样子:岿然 峨然,高大的样子:义然 高而广大的样子:魁恢 高大矗立的样子:岿巍 (又高又大:高大)
另见:︱矮小 ☚ 胀大 宏大 ☛
立着 立着立 立于四周:环立 同时立着:并立 离立 齐竦 屹立,并立:峙立 重叠并立:层朋 相对而立:对峙 斗构(两山~) 单独地立着:独立 特立 中立 像树林一样密集地立着:林立 森竖 独立的样子:傀(傀然独立) 魏 高大独立的样子:岿然(~不动;~独存)
另见:立起 高大 耸立 ︱倒下 ☚ 立着 直立 ☛ 〖魏〗 粵 ngai6〔藝〕普 wèi ❶ 戰國時代「戰國七雄」之一,由晉國分裂而成,與「韓」、「趙」合稱為「三晉」。劉向《戰國策.齊策一》:「燕、趙、韓、〜聞之,皆朝於齊。」(朝:朝見。) ❷ 三國時代的魏國,與「蜀」、「吳」對峙,史稱「三國鼎立」。陶淵明《桃花源記》:「乃不知有漢,無論〜、晉。」(晉:晉朝。) ❸ 北朝朝代名稱,初指「北〜」,後分裂成「東〜」、「西〜」,例如《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就是北~人。
魏 魏战国时期国名。始于公元前445年,历魏文侯、武侯、惠王、襄王、昭王、安釐王、景湣王、魏王假8侯王220年至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其他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地区。公元220年至265年三国之一。曹丕所建,在黄河、淮河流域地区,建都洛阳。被晋所灭。公元386年至534年,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拓跋珪所建国,史称北魏。后又分为东魏、西魏,东魏被北齐所灭,西魏被北周所灭。 ☚ 伪饰 未央宫 ☛ 魏 魏战国时期由 “三家分晋” 而形成的诸侯国。为“战国七雄” 之一。开国君主是魏文侯 (名斯),即春秋晋大夫毕万的后代。前453年和赵、韩一起瓜分了晋国,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国建都安邑 (今山西夏县西北)。其区域在今晋南、豫北一带,包括河北、陕西部分地区。魏文侯在位时期,曾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令,进行社会改革,奖励耕战,兴修水利,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西取秦国的河西地区,北攻灭中山国,南击败楚国,夺得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 等地。魏惠王即位后,迁都大梁,因而魏也被称为梁。前344年,魏惠王以国势雄强,自称为王,在逢泽 (今河南开封东南) 邀集秦、韩、宋、卫等国参加会盟,并带同朝见周天子,成为战国时期七国君主称王的先例。前342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起兵攻魏。次年,魏军10万于马陵道 (今河南范县西南,一说河北大名东南) 被齐军全歼,魏将庞涓自杀,魏太子申也被俘杀。从此魏的国势一蹶不振,疆土又陆续被秦国攻占。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进围魏都大梁,引黄河、大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溃,魏王假出降,魏亡。 ☚ 赵 秦朝 ☛
魏 魏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逸周书·谥法》曰: “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 郑樵《通志·谥略》把“魏” 列为上谥。 ☚ 圉 安 ☛ 魏wèi❶古国名。战国时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带。 ❷三国之一,曹丕所建(220~265年)。 ❸北朝之一,拓跋珪所建(386~534年)。 ❹姓。 魏三国时期占据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的政权。黄初元年至咸熙二年(220年~265年)。黄初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史称“魏国”或“曹魏”。魏国的疆域,以中原地区为主,南至淮河流域,西到秦岭以北的关中、陇右、河西、新疆等地,东临大海,东北达辽宁和朝鲜半岛北部。 选官制度 曹魏在选官制度上实行九品中正制,初期尚能以德、才标准选拔人才,定为九品,以后逐渐演变,惟讲门第,成为士族垄断选官的工具,为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社会经济 招募流民,抽调军队,积极推行屯田制度。屯田分民屯、军屯两类,以中原地区为主,遍布魏国全境。实行初期,对恢复社会经济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还广泛兴修水利,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手工业和商业亦有一定发展。 文学艺术 以建安文学成就最著,主要反映在五言诗的发展上,其代表人物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和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等。哲学思想上,玄学开始兴起,早期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等。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朝中大权。至景元元年(260年),魏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控制。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氏出兵四川,占领成都,蜀亡。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魏亡。自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历经明帝叡、齐王芳、高贵乡公髦、元帝奂,凡5帝,共存在46年。 魏wèi ❶ (周朝国名) Wei, a state in the Zhou Dynasty ❷ (三国之一) the Kingdom of Wei (220-265), one of the Three Kingdoms ❸ (北魏) Northern Wei (386-532) ❹ (姓氏) a surname: :~ 源 Wei Yuan ◆魏碑 tablet inscrip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386-581); model calligraphy represented by the aforesaid inscriptions 魏战国时大国。战国早期从晋国分出,公元前403年魏文侯斯列为诸侯,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向南扩展,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从此又称为梁。同楚国发生过多次战争。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 魏古国名。❶西周封置,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为晋献公所灭以赐毕万为邑。
❷战国七雄之一。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因又称梁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
❸指北魏。公元4世纪初,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所灭。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称王,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也叫后魏、拓跋魏、元魏。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旋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后燕、夏、北燕、北凉,439年统一北方,与南朝对峙。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境初以黄河为界,其后逐渐扩展至秦岭、淮河,进一步跨有淮南地。534年分裂为东西魏。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557年初西魏亡,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 魏古国名。❶西周时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东北。为晋献公攻灭,其地封给毕万。 ❷战国七雄之一。毕万后代魏斯与韩、赵分晋,公元前403年列为诸侯,是为魏文侯。建都安邑(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任李悝为相,改革内政,一跃而为战国初年的强国。文侯、武侯两世,西攻秦取河西地,北灭中山国,东败齐军,南伐楚,夺得大梁(河南开封)等地。魏惠王时迁都大梁,故魏又称梁。惠王之世,魏、齐、秦战争频繁。前344年魏召集逢泽之会,率先称王。不久,马陵之战魏败于齐,此后屡败于秦,国势衰落。前225年为秦所灭。 ❸朝代名。三国之一。奠基于曹操。公元220年其子丕正式称帝,国号魏,都洛阳(今属河南),年号黄初。曹奂咸熙二年(265)为西晋取代。共四十六年,历五帝。统治区域相当于今两淮、中原、秦岭以北的关陇及河西地区,西达新疆,东至朝鲜半岛西北部。文帝曹丕至明帝曹叡初年,政治尚可,其后逐步昏暗。后期军政大权为司马氏集团所控制。它所推行的九品中正制、田租户调令、给客制、士家制度等,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有颇大影响。景元四年(263)灭蜀,统治区扩大到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❹南北朝时期,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在北方建魏,史称“北魏”。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参见“北魏”。 魏wèi ❷ 围魏救赵
❸ 心驰魏阙|心存魏阙|心瞻魏阙
魏 金文;《説文》所無wèi[鬼(意符)+委(聲符)→魏(古代宫門上的樓臺〈魏闕〉;中國周代諸侯國名,中國歷史上的北朝之一〈北魏、魏碑〉。)] [宋] 周邦彦 《黄鸝繞碧樹·春情》:“縱有魏珠照乘,未買得流年住。”(“魏珠照乘”謂不用明珠照亮車乘。治理國家依靠的是人才,而不是珠寶。比喻珍惜人才。典出《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魏* wèi(17画)
  【提示】委,位于字左时,其中的捺笔改点; 禾,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女,位于字或部件的左边或左下时,末笔的横与撇相接,撇、横均不出头。鬼,9画,中间竖撇由白中撇出; 旧字形10画,中间一撇断为一竖、一撇两笔。 *魏wèi17画 鬼部 (1) 西周国名。 (2) 战国时代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 (3) 三国之一。公元220—265年,曹丕所建。 (4) 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史称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魏wèi小篆和汉隶作巍。从嵬(wéi,周代假借为国名。从山,鬼声),委声。义同嵬。山高大义。约汉代以后,省去山字头。三国时又假借为国名。高大义转为名词,指阙(què)宫门的台观,也叫象魏。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又叫魏,后称北魏。 魏★常◎常wèi形声,从鬼,委声,鬼指隐秘莫测,本义为帝王居住的幽深的宫阙,假借为古国名(旧地在今河南)、姓等。 【辨析】 以“魏”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wēi: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