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肱骨骨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

小儿活动力强,喜奔跑,坠地时常以手或肘部撑地,易发生肱骨骨折。以肱骨髁上骨折最多见,此外有肱骨外髁骨折、肱骨内上髁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及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 (参见“肱骨髁上骨折”条)
肱骨外髁骨折 是儿童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多发生于5岁以上儿童。骨折远段常包括肱骨小头骨骺,干骺部分骨质,以及滑车的外侧部分。
损伤原因有:
❶由于肘伸直时过度外展,桡骨小头撞击肱骨小头产生骨折。
❷ 因过度内收牵拉肱骨外髁所致。
❸有时因直接暴力引起肱骨外髁骨折。根据移位程度肱骨外髁骨折可分为无移位骨折、轻度移位骨折和伸肌腱牵拉形成的旋转移位骨折(图1)。旋转的轴心有横轴和


图1 不同类型肱骨外髁骨折
(1) 无移位骨折
(2)轻度外移,无旋转骨折
(3) 旋转骨折

纵轴,在横轴上旋转时向外旋转90°~180°,在纵轴上旋转时游离骨块旋前移位。骨折移位程度视暴力大小和肌肉牵拉结果而定。
伤后患肘疼痛,运动受限,初期肘外侧肿胀,渐波及全关节。移位较严重者可扪及游离骨折块。X线片可确定诊断,并了解骨折块移位情况。
无移位骨折用石膏托固定于肘屈90°位,2周后去托练习活动。轻度移位骨折的复位手法是向内推挤骨折块,使骨折线对位,用石膏托或超关节夹板及纸垫固定。严重移位骨折闭合复位较困难。若复位失败,应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越早越好。术后3~4周拔针去石膏托,练习活动。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由于骨折块骨质的吸收,有旋转移位的畸形愈合,可考虑切开复位,但较难达到理想的对位。
肱骨内上髁骨折 常为撕脱骨折,系内上髁被内侧韧带或前臂屈肌牵拉所致,有时合并于肘关节侧向脱位(图2)。肱骨内上髁骨化中心大约于6岁后出现 骨折好发于7~15岁儿童。


图2 不同类型肱骨内上髁骨折
(1) 骨骺轻度分离,移位很少
(2) 骨骺向下移位至关节平面
(3) 骨骺明显移位,嵌入关节囊面
(4) 骨骺移位嵌入关节内,伴肘关节向外侧脱位


伤后肘关节内侧高度肿胀,有皮下淤血斑,局部有压痛或可扪及活动的骨块,有侧向异常活动。X线片可确诊,并显示骨块移位情况。内上髁骨骺尚未出现者,确诊困难。
骨折轻度移位,用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骨折移位明显,但翻转不超过90°者,可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骨折明显移位,翻转超过90°者,先行闭合复位,若复位失败,应即切开复位,用两枚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后3~4周拔针去石膏托,练习活动。
肱骨近端骨折 包括肱骨外科颈骨折与肱骨近端骨骺分离,前者较多见。跌倒时以肘或手撑地因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如上肢外展损伤称外展型,伸直内收损伤时为内展型。损伤后肩部明显肿胀,活动受限,压痛明显。移位严重者畸形明显,可于腋前方摸到骨折断端或分离的骨骺,有异常活动及骨摩擦音。X线片可确诊。
移位者闭合复位,矫正内收畸形,用肩外展夹板或悬垂石膏固定2~4周。手术适用于移位较大或完全移位、经手法复位不够满意或已畸形愈合者。一般不需手术治疗,因肱骨近端畸形多能随生长发育而纠正。
肱骨干骨折 儿童比成人少,以中1/3和下1/3较多见,移位及成角明显,但很少合并桡神经损伤。直接暴力,如穿衣时将患儿上肢粗暴的塞入袖管造成骨折;间接暴力,如儿童掰腕而扭断。
伤后上臂肿胀、疼痛、短缩畸形、活动受限,局部有异常活动,畸形的产生取决于肌肉拉力。X线片可确诊,儿童肱骨干骨折不需作切开复位。有错位者,于麻醉下手法复位后用夹板固定。或用管形悬垂石膏纠正重叠移位。
☚ 肩胛骨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

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多由直接或间接外力引起。如打击、挤压及机器缠绞等。分为肱骨外科颈骨折和肱骨干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 系指肱骨上端与肱骨干交界处骨折。因此处是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比较脆弱,容易骨折。儿童与老年人常见,多由跌倒时的传达暴力所引起,直接暴力引起者少见。由于跌倒时上臂姿势的不同,可造成外展与内收两种不同类型的骨折。
❶外展型: 跌倒时上臂外展位,手或肘部着地,外科颈承受剪力而折断。骨折断端多向内向前成角畸形,远侧端外展,近侧端内收,远侧端之骨皮质大都有一部分嵌插入近侧端松质骨中,致使折端稍有重叠。
❷内收型:跌倒时上臂内收位,手或肘着地而伤。骨折断端多向外侧成角,远侧端内收,近侧端外展,折端可有嵌插。移位严重者骨折面近于互相垂直,骨折面不接触,远侧端向上移位顶向三角肌。肱骨外科颈骨折可合并肩关节全脱位和半脱位,合并肩关节全脱位的,常见于外展型骨折。受伤后肩部剧烈疼痛,局部明显压痛,肩部肿胀,瘀斑,伤肢不能抬举。肩部虽保持丰隆之外形,但有异常活动及骨摩擦音,如伴有肩关节半脱位时,可出现肩关节脱位体征,但有时不明显。
治疗 有如下方法
(1)整复: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手法整复难度较大的一种骨折。对这种骨折的整复,首先应把重叠、嵌插的骨折端完全拉开,然后纠正移位。在拉开重叠、嵌插的骨折端时,要顺势拨伸,如对外展型骨折应进行外展牵引,对内收型骨折应进行内收牵引。外展型骨折的整复手法:患者正坐,术者在助手的拨伸下,用两手拇指把骨折近段的外侧用力推按向上,余指抱住远段的内侧向外扳提,同时用手腕部把肱骨干向内按推等手法进行整复。此时,如果远折段有向外侧移动感或骨响音,腋下的骨凸已消失,则提示已复位。内收骨折的整复手法:患者正坐,助手把伤臂顺势作内收拔伸,术者用两手拇指将骨折近段外侧推按向内,余指从骨折远段内侧扳提向外。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时,先整复脱位,然后依法整复骨折。亦可骨折和脱位的整复同时进行。但要注意由此而使骨折更加复杂化。
(2)固定: 在骨折段外侧和前侧各放牛皮垫或平垫,然后用适合于肩部形状的三块柳树夹板压在前、后、外侧,进行超关节8字交叉缚扎,使之形成三点加压。
另外,用驼毛或羊毛揉成蘑菇形球拴于夹板之一头,对外展型骨折,蘑菇形之一端应放在腋窝处,使伤肢能固定在内收位。内收型骨折则放在内髁上方,使伤肢固定在外展位。最后屈曲肘关节90°,用布带悬吊伤肢前臂于胸前。
(3)对骨折部位的按摩: 喷洒白酒后,在肩胛部和肩峰下进行搓摩,在肩部前侧进行揉摩,腕部进行向上捋摩,在夹板间进行摩擦,在压垫处进行按压。
骨折经整复、固定后,应多做握掌伸指活动,颈部及腕关节应常活动,两周后可做肩关节前屈运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四周解开夹板后可做单手擎天的锻炼。
肱骨干骨折 多发生于青壮年。肱骨干的中上段较硬,故该部骨折多由直接外力引起,骨折多为横型或粉碎型。肱骨的下端较薄弱,间接外力所致之骨折多发生在该部位。骨折多为螺旋型或大斜型。骨折的移位与骨力方向和肌肉牵拉有关。三角肌止点以上的骨折,骨折近端由于胸大肌、背阔肌等的收缩而向内向前移位;远侧断端因三角肌牵拉而向外向上移位,骨折处向内成角并有重叠。三角肌止点以下的骨折,近侧端因三角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移位;远侧端因三头肌、二头肌牵拉而向内向上移位,骨折处向前外侧成角并有重叠。直接外力引起的肱骨干骨折,有时可伤及臂内侧的白脉与血管。诊断较易,上臂疼痛,功能丧失,局部明显肿胀,有压痛,远端震动痛明显,可查到骨折摩擦征和异常活动。侧突及成角畸形,移位骨折均易察见,骨折断端也易触及。重叠移位较大者上臂可变短。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白脉损伤者,有典型的腕下垂,伸指及伸指掌关节的功能丧失。
治疗 按下述方法进行:
(1)整复与固定: 患者坐位,在助手配合下进行操作。如有移位则施用按压扳提手法;骨折断端重叠者,用力的重点放在骨折远段,使骨折部轻微向内成角,与骨折近段靠拢,然后把力的重点转向骨折近段并向外提,使伤臂也随着轻微向外侧成角,以进行复位。对粉碎型骨折施以搓捏挤压手法,对斜型或螺旋型骨折则施用摇旋按压手法进行复位。手法应轻柔,勿猛暴,以免损伤白脉。
因骨折类型不同,固定法亦有所不同。如对横型骨折,用二点或三点加压法,放置二、三块小压垫、四块小夹板,或用小畜肱骨制作的六块小副木进行固定。粉碎型骨折,用压卷一块、小畜肱骨夹板8~11块进行固定。斜型骨折或螺旋型骨折,用压垫二及四块、夹板四块固定。固定时间一般5~7周,固定前取铜灰三味散水调涂于伤部。
(2)骨伤肢的按摩: 在压垫上进行握攥法,在手腕部做揉摩,肩部做摩擦,对横型骨折做按压法,粉碎型骨折做抟摩,对斜型骨折做挤推。夹板固定后多做伸指握拳活动。一周后作耸肩活动,两周后作肘关节的屈曲活动,四周后作肘关节屈伸、肩关节旋转及轻度外展活动。
(3)药物: 宜投七珍丸、七雄丸、青铜钱接骨六味散、赭石三味散等药酌情内服。

☚ 肩胛骨骨折   桡骨骨折 ☛
000220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