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投掷骨折
投掷运动如标枪、棒垒球、手榴弹等可引起肱骨干骨折。由于投掷技术和方法不同,骨折的部位及形状亦不同。
以肱骨中下1/3骨折最多见。常发生于所谓“大臂投掷”,例如手榴弹出手时,上臂处于90°外展及外旋位,肘90°屈曲肘尖向上位,这时肱骨上端由于胸大肌、背阔肌及大圆肌的急剧收缩引起内旋,而肱骨下端由于前臂及手榴弹的惯性作用而处于外旋位,上下扭转结果产生自肱骨外上向内下的螺旋形或斜形骨折。如果这时又出弹过迟,在扭力的同时又伴有肱骨的屈曲力,则骨折的近端受远端的挤压,可发生肱骨近侧端内下后方的第三游离骨片。此外,出弹过迟,出手之际又有“刹手”动作,这样肩部内收内旋前屈诸肌突然制动,肱骨的内旋活动停止,而肱骨远端由于前臂的惯性却继续内旋,可发生少见的下端内旋骨折,骨折线自内上向外下呈螺旋形。此类骨折错位严重者可并发挠神经损伤。
肱骨上端骨折较少见。投掷时手臂外展位肘的弯曲度大于90°时易发生,骨折线呈横形者较多。
伤后上臂立即出现疼痛,肿胀,短缩,异常活动和功能丧失。X线检查可确诊。桡神经损伤时出现“垂腕”。
治疗时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或长臂悬垂石膏固定均可,预后良好。桡神经损伤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多能自行恢复,但伤后必须注意腕指功能锻炼,预防挛缩畸形。
投掷骨折是可以预防的。其发生原因主要在于错误的投掷姿势,故常见于投掷新手。诱因有准备活动不够,缺乏或中断训练,在疲劳或伤痛情况下猛力投掷等。故主要是严格按正确的投掷姿势进行训练。以投弹为例,要按引弹,蹬地送髋,转肩翻肘,挺胸抬头,上顶挥臂等要领练习,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贯彻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等训练原则。防止在疲劳或伤痛时测验或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