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拨腔
吹腔和拨子是清代中叶时,徽戏演唱的主要腔调,它们都产生于安徽南部。吹腔和拨子常在同一剧目中演唱,被称为“吹拨合目”。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吹拨腔系统。
吹腔是徽剧的主要声腔之一。徽调最早的声腔是昆弋腔,它在明末清初时受了西秦腔的影响,在安徽的枞阳、石碑一带形成了一种新腔。所以,吹腔也叫枞阳腔和石碑腔。同时,由于安徽的安庆市地处长江北岸,是重要的码头城市,南来北往的人很多,许多戏班要由这儿到各地去演出,因此外地也把吹腔叫做安庆调。吹腔最初用的是曲牌体,后来便逐渐发展为七字句、十字句,并用笛子伴奏的一种唱腔形式。徽剧 《奇双会》、《巧姻缘》等都是用吹腔演唱的。现在的京剧、婺剧、赣剧、湘剧等相当多的剧种都保留着吹腔。可见吹腔的影响之大。
拨子,现在的研究者普遍认为是由西北传入安徽南部的梆子变化而成的。“拨”可能是“梆”的音误。因为 “拨”和 “梆”这两个字在当地的读音是一样的。
拔子在徽班中与吹腔相结合,便形成了吹拨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