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肠道鞭毛虫与肠道鞭毛虫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肠道鞭毛虫与肠道鞭毛虫病 肠道鞭毛虫与肠道鞭毛虫病寄生于人体的肠道鞭毛虫主要有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Stiles,1915),可引起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其次为梅氏唇鞭毛虫(Chilomastix mesnili Weny-on,1910),可能引起轻度腹泻。 蓝氏贾第鞭毛虫 滋养体寄生于人体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利用吸盘吸着于肠壁粘膜,借鞭毛作活泼运动,以饮液作用摄食,行纵二分裂法繁殖。包囊见于回肠下段及大肠,在囊内虫体分裂为两个,有时也进行复分裂。 本病分布于全球,感染率儿童高于成人,常为旅游者腹泻的病因之一。在我国的分布亦广泛,各地感染率在0.16~20%之间。包囊的抵抗力极强,在水中可存活1~3个月,在潮湿的粪便内可存活3周。本虫的传播主要由于包囊污染水源或食物,蝇和蟑螂也可起机械性传播作用。生食蔬菜或饮食不洁可获得感染。 由于滋养体吸着于肠粘膜,引起局部水肿或造成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损伤,亦可侵入肠粘膜。肠粘膜萎缩并伴有浆细胞浸润,使肠道的正常机能遭受破坏,产生腹痛、腹泻、恶心、腹胀、呕吐、呃气、发热、疲乏、体重减轻等症状。大便很臭,但不含脓血。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感染。虽有不少是属于无症状的带虫者,但可能间歇出现临床症状。致病力的强弱可能与各地虫株有关。儿童病例可由于长期腹泻,引起贫血和营养不良。胃酸缺乏有利于本虫的感染,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免疫机能异常的病人,易发生严重感染。 确诊依据找到虫体,通常在成形粪内能见到包囊,仅在腹泻时可发现滋养体。检查滋养体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即可。检查包囊常用碘液涂片或醛醚、硫酸锌浓集法。由于包囊的形成是间歇性的,因此以隔天进行粪便检查并连续3次以上为宜。如多次粪检未能找到本虫而临床上又难以排除本虫感染时,可考虑进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可检出大多数病人血清中的抗体。 治疗可用灭滴灵,成人剂量为0.25g,每天3次,连服5~7天。苦参浸膏片剂,成人每次服相当于10g生药,每天3次,连服7天。 预防应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污染水源、饮料和食物,消灭苍蝇、蟑螂。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的蔬菜或未洗净去皮的水果,不喝生水。治疗带虫者。 梅氏唇鞭毛虫 寄生于人体的盲肠和结肠。生活史亦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二期。滋养体梨形,前端钝圆,后端尖细,大小6~20×3~10μm。从虫体前端的背面开始转向虫体末端的腹面,有一螺旋状凹槽。虫体前端的腹面有一胞口,其左右两缘各有1条胞口纤维,致胞口呈唇状,长约为虫体的一半。运动体位于虫体的前端,为微纤维所连结。自运动体发出鞭毛4根,在伸出虫体前方的3根中有1根明显较长,并转向虫体后方,另有1根短而细柔的鞭毛,弯入后面的胞口内,为唇鞭毛,能作波动起伏运动。细胞质内常有被吞食的细菌等食物泡。1个大的泡状核靠近前端,其中有核仁样的内体。内体与核膜之间有时可以见到染色质粒。包囊呈柠檬状,大小7~10×4.5~6μm,囊壁较厚,前端更为明显,并稍突出。囊内构造基本上与滋养体相似,可见到1~2个核,核仁位于核的中间或偏于一侧,并可见到胞口及运动体和鞭毛等。 梅氏唇鞭毛虫 滋养体以纵二分裂法繁殖,活的滋养体作螺旋状的突进式运动,主要以细菌为食物。 本虫的分布遍及全球,感染率为1~10%。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现,但感染率较低,很少超过4%。人的感染是由于吃了被包囊所污染的饮水及食物所致。包囊在蝇的消化道中经80小时仍有活力。亦发现猩猩、若干猿猴类和猪有本虫感染。 包囊是本虫的感染期,通常出现在成形粪便中。滋养体可于腹泻时发现。作粪便涂片检查可确定有无本虫的存在。 本虫感染的预防与其它肠道寄生原虫相同。 ☚ 毛滴虫与滴虫病 结肠小袋纤毛虫与小袋纤毛虫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