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肝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肝黄

热毒或湿热壅积肝经而生黄肿的病证。首见《司牧安骥集》。各种家畜均可发生,马、牛夏季多发。《元亨疗马集》中列入十二恶黄之一。多因暑热炎天,劳役过度,使用太急,未予停息饮水;或凉处被湿,外感暑热熏蒸,内外合邪:或采食霉败草料,毒气侵于肝脏,肝热壅结,气血瘀滞,内扰心神,筋脉失养而发。根据病势缓急和邪正进退而有急慢之分。
急肝黄 分湿热蕴结和热毒内陷两型。❶湿热蕴结型:是急肝黄的初期(见黄疸)。
❷热毒内陷型:是急肝黄的后期危重证。证见神昏似醉,行立如痴,食欲或反刍废绝,或两眼流泪,眼泡浮肿,目暗睛昏;或逢物不见,步态踉跄,四肢拘挛,气喘;或偏头斜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大声吼叫;或伴有体热证候。脉象弦数,如系霉败草料所致者则沉迟;口色赤黄或青紫色。继则脉象沉细,口色黄绛。属热极动风证(见肝与服病辨证)。治宜清肝疏郁,安神消黄。方用黄连散(《司牧安骥集》: 黄连、黄芩、栀子、郁金、生地黄、大黄、知母、贝母、天冬、麦冬、黄药子、黄芪、鸡子清)合朱砂散加减。针天门、风门、脑俞、百会穴,血针山根、耳尖、尾尖、尾本穴。
慢肝黄 分肝阴不足和寒湿内郁两型。❶肝阴不足型:多由急肝黄未愈而成。证见头低耳耷,两目不时闭合,精神倦怠,反应迟钝,神昏似睡,有时猛然倒地而又立即复起,行走不稳,低热不退。口色淡红;脉象弦数。属阴虚风动证(见虚证与实证)。治宜平肝潜阳,滋阴降火。方用羚羊钩藤汤、钩藤散(《全国中兽医经验选编》:钩藤、菊花、石决明、白芍药、生地黄、玄参、龙骨、牡蛎、藁本、麦冬、牛膝、生甘草)、防风甘青散(《司牧安骥集》:防风、甘草、青葙子、羌活、黄连、黄药子、白糖、绿豆煮汁)等加减。血针眼脉、太阳穴。
❷寒湿内郁型:是急肝黄失治误治拖延日久而成。证见精神倦怠,四肢无力,耳鼻俱冷,四肢不温,水草迟细,粪便溏泻,毛焦肷吊,体瘦形,两目昏暗,有时流泪,眼泡浮肿,间有四肢或腹下浮肿。口色淡黄,舌苔白滑;脉象沉迟。治宜除寒湿、益脾退黄。方用陈姜附散(《中兽医治疗学》: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加减。血针眼脉、太阳穴。结合输糖保肝、强心解毒等疗法。

肝黄

病证名。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肝黄者,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干燥,言语蹇涩,面目不利,爪甲青色,若背上浮肿,腹胁胀满者难治。”治用烙法及柴胡散、犀角散等方。《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齿黄,目如丹赤,口燥热渴,气力虚劣,身体青黄,即是肝黄。”治用灸烙法或土浆方及知母汤等。参见黄疸有关条。

肝黄gān huáng

《本草纲目》谷部第24卷绿豆(1)。病证名。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肝黄者,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干燥,言语謇涩,面目不利,爪甲青色,若背上浮肿,腹胁胀满者难治。”治用烙法及柴胡散、犀角散等方。《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齿黄,目如丹赤,口燥热渴,气力虚乏,身体青黄,即是肝黄。”治用灸烙法或土浆方及知母汤等。

肝黄gān huáng

liver jaundic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