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肝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軀幹部 > 經穴 > 肝俞
肝俞  gānshù

足太陽膀胱經穴。在第九胸椎下旁開一寸五分處。因其内應肝臟,又是治肝病的重要腧穴,故名。主治胃脘痛,黄疸,目疾,癲狂,脅肋痛。始見於秦漢典籍,達於當代。《靈樞經·背腧》:“肝俞在九焦之間。”《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肝俞主灸積聚痛,兼灸氣短語聲輕,更同命門一并灸,能使瞽目復重明。”

肝俞ganshu

针灸穴名。出《司牧安骥集》。马位于倒数第五肋间,距背正中线约36厘米的凹陷中,即由肩端到臀端连线与倒数第五肋间相交处;刺入胸腹皮肌深部的肋间肌内,有肋间动、静脉和胸神经背侧支的外支分布。猪、牛、羊位于倒数第四肋间, 距背正中线6厘米处, 背最长肌外缘与髂肋肌之间的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马用圆利针或火针直刺2~3厘米;毫针向脊椎方向斜刺或斜向内下方刺3~4.5厘米。猪和羊用毫针、圆利针或小宽针向内下方刺1~3厘米。牛用中宽针或圆利针向内下方刺入3~4.5厘米, 火针刺入约3厘米。有熄风明目作用。主治黄疸, 眼睛红肿。

肝俞

经穴名。代号BL18。出 《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背各寸半” (《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 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主治黄疸,胁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痫证,脊背痛:以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图80)。

图80

肝俞Kanshu

系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一个针灸穴位。取此穴时俯伏,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施针时向椎体斜刺0.7~1.2寸。主治目眩、咯血、黄疸、胸肋痛、鼻衄、夜盲、脊背痛、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肝俞

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分处。主治:黄疸,胁痛,吐衄血,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癫痫,脊背痛等。斜刺0.5—0.8寸;可灸。

肝俞ɡānshù

经穴名。代号BLl8。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 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 5 寸处。主治黄疸、胸胁痛、吐血、胃脘痛、肝炎、胆囊炎、目昏眩、目赤痛、近视、青光眼、视神经炎、失眠、癫痫、精神病、功能性子宫出血、脊背痛等。微向脊柱斜刺0. 5 ~ 0. 8 寸。禁深刺。灸3 ~7 壮或5 ~15 分钟。

肝俞

肝俞B18Ganshu

足太阳膀胱经穴。首见《灵枢·背腧》。为肝之背俞穴。
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的筋缩穴旁开1.5寸。俯伏坐或俯卧取之。相当于背阔肌、骶棘肌与髂肋肌之间;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并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后支外侧支。本穴位置另说在第九椎下,除脊各开1.5寸,即后正中线旁开2寸。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后局部痠胀,有时向肋间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
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肝胆、神志、眼、血证等疾患,如脘腹胀痛,胸胁支满,黄疸结胸,吞酸吐食,饮食不化,目赤痛痒,胬肉攀睛,目生白翳,多眵,雀目,青盲,癫狂,痫症,脊强反折,鼻衄,唾血,吐血,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腰背痛,咳逆短气,寒疝,气瘿,瘰疬等。现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各种眼病,支气管炎,月经不调等。也可用作辅助诊断,如肝病属于虚证时,肝俞穴处常出现组织松弛或凹陷;病情严重时,又可出现以结节为主的阳性反应物。
实验研究表明: 连续针刺家兔“肝俞”、“肾俞”、“足三里”及“风府”等部位,5~7天后,可使皮层、皮层下、肝、肾及腓肠肌组织中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强; 而连续针刺大白鼠的“肝俞”、“肾俞”、“足三里”部位,5天后,又可使肝、肾组织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明显增强。

☚ 膈俞   胆俞 ☛
0000135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