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抗毒素
肉毒抗毒素(botulinum antitoxin)是一种能特异地中和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的抗毒免疫球蛋白,用于被动免疫防治肉毒中毒。供临床应用的肉毒抗毒素主要是由免疫马血清提取的,用各型肉毒毒素或类毒素分别注射免疫马匹,采集血浆或血清,经胃酶消化精制而得。
按毒素的抗原特异性,肉毒梭菌及各自产生的毒素目前已有A、B、C、D、E、F及G等七型。人的肉毒中毒病原主要是A、B及E型。有关F型中毒的报告极少。C及D二型多为禽、畜类的中毒病原,但也有极少数人中毒病例的报道。G型迄今尚无中毒病例报道。所以,人用肉毒抗毒素主要包括A型、B型,及E型,或为单价,或为二价或三价,也有少数国家生产F型或包括F型在内的四价抗毒素。
用抗毒素防治肉毒中毒始于本世纪初,但直到1963年才统一制定A~E型抗毒素的国际标准品、国际单位以及效价测定方法;F型是1965年制定的,G型现在尚无国际标准品。
肉毒抗毒素是预防和治疗肉毒中毒的特效制品,其作用机理在于抗毒素能中和循环中的游离毒素,但是,一旦毒素与神经系统的特定部位相结合,抗毒素的中和作用即不能发挥,所以,抗毒素必须在中毒的初期使用。然而,抗毒素的使用时机常被耽误,致使疗效受到影响。许多报告指出抗毒素疗法对于E型中毒有显著的效果,对于B型中毒也同样有效;但对于A型中毒则效果较差,这可能是由于A型毒素的毒力较强、毒性作用更快所致。我国新疆地区的统计资料表明,肉毒抗毒素的疗效是可以肯定的,用抗毒素治疗196例A型及B型中毒患者的病死率为3%,而用其它方法治疗44例的病死率则为18%。日本的E型中毒的病死率在以前约为30%,使用抗毒素之后则降至约3%。据苏联的经验,抗毒素疗法能使A型及B型中毒的病死率降低一半。
争取早期给患者使用。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用法是:预防用量A及B型各型不少于10,000U,E型1,000U,皮下或肌内注射;治疗用量A型及B型不少于各50,000U,E型5,000U,肌内或静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