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Yù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❶《姓氏考略》注云: “《博古图》周有聿远之鬲。钟、鼎款识有聿速,商人,当为聿氏之始。” ❷或出自历史上羌族之党项人,《续通志·氏族略》 有“(西)夏使臣聿正。” 周代有聿修; 宋代有聿舍。 聿yù❶通“遹”,疾。見“聿皇”。 ❷惟。語助詞,用於句首或句中。《文選》班固《幽通賦》:“聿中龢爲庶幾兮,顏與冉又不得。”《漢書》作“欥”。 聿 聿yù语助词,无实义,用于句首与句中。《唐风·蟋蟀》一章: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韩诗》说:“聿,辞也。莫(mù),晚也。言君之年岁已晚也。”《小雅·楚茨》五章:“鼓钟送尸,神保聿归。”尸,代死人受祭的活人。孔《疏》:“神醉而尸起也,乃鸣钟鼓以送尸,谓奏《肆夏》也,神安而遂归于天也。”《大雅·抑》十一章:“借曰未知,亦聿既耄。”借曰,假如说。未知,无知无识。亦,也。既耄(mào),已成老人。毛《传》:“耄,老也。”孔《疏》:“《曲礼》:八十、九十曰耄。借曰未知者,冀王更有长进。诗人解其意,言王亦将从此既昏耄矣,无有所知。《昭元年左传》曰:‘所谓老将知,而耄及之。’是耄则无智也。” ☚ 尽瘁 阳 ☛ 聿读音·ü(ˋ),为ü韵目,属u—ü韵部。余律切,入,术韵。 ❶古汉语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 ❷为“笔”的本字。 ❸疾貌。 ❹循。 上一条: 儥 下一条: 圫 聿ㄩˋyù二2285①名笔。湘语。湖南。《湖南通志》:「谓笔为~。」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器》:「《说文》:~,所以书也。楚谓之~,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②动煣。西南官话。湖北武汉〖 〗。竹子~弯了‖~成了个圆圈圈。③动用拂拭的方式除去或取去。闽语。福建厦门〖 〗。用扫帚~两下‖~着漆。④动随意涂抹;潦草写字。闽语。福建厦门〖 〗。~两字。⑤动捋;夹持。闽语。广东汕头。翁辉东《潮汕方言・释言・单字》:「俗呼夹持为~。如剥蔴,称~蔴。夹粟,称~粟。」   聿yù〈文〉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协调音节的作用 △ 岁~其暮。 【注意】上部是“⺕”,不是“彐”。以“聿”为偏旁的字有“津、律、建”等。 聿❶述也。《詩經·大雅·大明》: “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鄭玄箋: “聿,述。”《禮記·禮器》: “《詩》 云: 匪革其猶,聿追來孝。” 鄭玄注: “聿,述也。” 《禮記·表記》: “《詩》 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鄭玄注: “聿,述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 “聿,尹必反。”《孝經·開宗明義章》: “ 《大雅》 云: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鄭玄解: “聿,述也。” (《通德堂經解》) ❷自也。《詩經·大雅·緜》: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鄭玄箋: “聿,自也。” 古代名物 > 文具類 > 筆部 > 異稱 > 聿 聿 yù “筆”之本字。秦以後始加“竹”頭。《說文·聿部》:“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朱駿聲《通訓定聲》:“聿,秦以後皆作筆字。”漢·揚雄《太玄·飾》:“舌聿之利,利見知人也。”司馬光集注:“聿,筆也。君子發言著書,不失中道,惟智者能知之。”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廟碑》:“咸執牘聿,至于祠下。” 聿 聿笔的别称。《说文·聿部》:“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汉·扬雄《太玄·饰》:“舌聿之利,利见知人也。”司马光集注:“聿,笔也。” ☚ 生活 虎仆 ☛ 笔【同义】总目录 笔生活管城子象笔诸毛虎仆不聿龙须友聿炜管畦宗郎君墨曹都统聿yù❶ 笔。《太玄·饰》:“舌~之利,利见知人也。” ❷ 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诗经·大雅·大明》:“昭事上帝,~怀多福。”又《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其莫。”(莫:同“暮”。) 聿*yùEDB2 〈文〉❶笔:舌~之利,利见知人也(《太玄》)。 ❷助词,无义。用在句首或句中:~来胥宇(《诗经》)。 毛笔 毛笔毫(毫锥;毫管;毫翰;羊~;尖~;素毫;柔毫;弱毫;玄~;貂~;秋毫;寸毫;霜毫;银毫;玉兔毫) 翰(毫翰;笔翰;柔翰;弱翰;轻~) 管(管毫;寸管;小~;湘~;霜~;龙管;手管;筠管;斑管;班管;黑~;翠~;玄~;弱管;犀管;青管;管城子;管城侯;管城公;管城君;管城毛颖) 兔(兔管;兔毫;兔颖;兔翰;兔鬣) 聿(朱~;不聿) 木笔 象笔 象喙 生活 宝帚 虎仆 不律 柔毛 毛锥(毛锥子) 毛颖 霜辉 霜晖 青镂 墨笔 颖生 尖头奴 龙须友 中书君 毛元锐 文章货 黑头公 金不换螺子笔 畦宗郎君 藏锋都尉 一种毛笔的名称:金不换 毛笔的美称:炜管 象笔 玉管 霜琯 凤毫 毛笔的雅称:宝管 毛笔的戏称:毛中书 墨曹都统 笔和纸:毫楮 兔楮 铅素 笔和墨:笔墨 毫墨 翰墨 铅墨 兔楮不律隃麋 毛笔的头部:毫(毫末;毫颖;毫铦) 颖(铦颖;管城颖) 锋端 铦锥 笔锋 笔尖 笔头 笔端 笔上手拿的部分:彄 笔杆(笔杆子) 笔管 象牙制的笔管:象管 用犀角制的毛笔管:犀管 雕花的笔管:镂管 ☚ 笔 各种毛笔 ☛ 聿yù[书] Ⅰ (笔) pen Ⅱ (用在句首或句中) then; and then: 岁 ~ 云暮。 The year is drawing to the close. 聿聿,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 从又持筆會意,隸定作 “聿”,後世增 “竹” 爲意符作 “筆”。甲骨文筆形或簡化爲一竪,與 “尹” 字相同,“聿” “尹”是一字分化。就造字法而言,“筆” 的具象難以準確描寫,故以一手執筆的意象表示手所執者爲筆。因爲筆是官員治事的典型工具,故以手執筆者爲 “尹”,此與 “婦” 爲執帚者、“男” 爲力田 (“力”是發土農具。“力田” 意爲以 “力”耕作)者的造字法近似。由 “聿” “尹”二字的構形可見古人的造字思路。《説文》: “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吴謂之不律,燕謂之弗。”文獻多用作助詞,又或通 “肆”,義爲放縱、陳列等。卜辭或用作地名。銘文或用作助詞,或通“律”。 楚簡帛文作 ,讀爲“律”。秦簡牘文作 , 古意猶存。參見428.尹字條。 聿·盡yù·jìn (甲) (篆) 会意字,甲骨文像右手执笔,本义为“笔”。《说文》:“聿,所以书也。”即用来作书写的工具。扬雄《太玄经·饰》:“舌聿之利,利见知人也。”司马光集注:“聿,笔也。”作意符生成了筆、書(用笔写下所说的话,简化为“书”)、畫简化为“画”)等。许慎认为:秦本读“笔”,后为笔取代,主要用作文言虚词。作声符时常与“”(省去“皿”)相混同。盡,甲骨文像手持毛刷刷洗盆盂,意思与“净”同,简化为“尽”。笔与毛刷,形相似,质相同,功用虽有别,但可通用。刷子照样可以写字,写大标语;毛笔也可当刷子。作声符生成的形声字有: lǜ 律(法律) jin 阴平:津(金文为舟、淮会意,本义为渡口。小篆为形声,以“盡”为声) 去声:烬(灰烬) 浕(水名,在陕西) 赆(临别时赠送或馈赠的 财物) 荩(草名) 相关链接 1.肄(yì)、肆(sì),古为一个字,金文与大篆右边为“隶”(与“逮”同,及也。非为奴隶之“隶”),似为声符,本义不清。《广韵》:“肄,习也。”似为通假义。“肄业”用此义。 2.肆,古音“息利切”(客家话现仍读“四”为xì),义项甚多,与市、悉、尸、力、极等音近,可能是个表音符号。古代的“肆”是卖东西的地方,特指店铺。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市内店铺、摊贩按经营商品种类分别排列,称为列、肆、次、列肆、市肆或市列。故有“茶楼酒肆”之说。肆,有“肆长”,是封建社会中商肆、行会的首领。谐“市”之音。 3.沈兼士认为“聿”是以“一”为声的形声字,可资参考。(参见《广韵声系》856页)
254.趣談“聿”字聿,甲骨文 像以手握刻刀,到了金文時代刻刀變成了毛筆。就成了用筆書寫的筆桿子。
聿 甲骨文; 金文; 篆yù[肀(意符)+一(聲意符)→ 聿(《説文》:“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吴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從肀,一聲。”聿,像人握筆書寫。“筆”本字。又作爲助語,無意。)] 《詩經·豳風·東山》:“灑掃穹窒,我征聿至。”(灑掃居室净,迎我遠征歸。) 聿(yù)“ ,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从 ,一声。凡聿之属皆从聿。”(余律切) 段玉裁注:“以,用也。聿者,所用书之物也。” 甲骨文作 、 ,金文作 等,均象手持筆之形。本义就是书写工具,即“筆”。“不律”急读就是“筆”。王筠《说文释例》:“聿、律、弗、筆,一声之转,而不律独加‘不’字,盖发声也。”卜辞中聿多借用为人名和地名。董作宾说卜辞中有用为本义的:“卜辞有‘其聿’,是殷王武乙时王命史臣之语,意思是‘把它写下来’。”[1]金文执卣:“赐吕(铝)二,聿(筆)二。”[2]文献中聿之本义用例可见扬雄《太玄》中提到的“舌聿之利”,舌指讲话,聿指用筆写文章。 “卜辞用龟甲、兽骨,契刻用刀,作画则刀、筆并用,彩陶等则用毛筆。一九九五年春,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三块陶缸残片和一件陶缸表面有八个文字,书写工具为毛筆,以朱砂作颜料,字体工整,书写流畅,筆画规范,与安阳出土的朱书文字和甲骨文字一脉相承。后书写材料改进,筆之制作专门化,材料固定,故上加竹以会意。”[3]当“聿”的本义为“筆”借去,“聿”就借为语气助词了。《诗·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聿为句首语气词。《诗·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聿是句中语气词。 聿部有三个属字。如:“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書,箸也。从聿,者声。” △聿yù6画 聿部 文言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 ~怀多福|岁~其莫(暮)。 聿 ☚ 聿部 筆 ☛ 聿★规◎常
yù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手中执持笔之形,隶定为“聿”。本义为笔,写字的工具,假借为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有顺承作用。 【辨析】 ❶以“聿”作意符构成的字多与手、做事有关,如“筆(笔)、肆、肄、肇”。 ❷以“聿”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lǜ:律∣jīn:津。聿 (niè)尼轍切。手之疌巧也。从又持巾。 【按】疌巧,敏捷靈巧。
聿 (yù)筆也。从聿,一聲。 聿 *聿niap[甲骨] [金文] ( ) [小篆] 《說文》: , 手之疌巧也。 从又持巾。 凡之屬皆从聿。(三篇下) 手持巾,作家務敏捷之意。也可能聿字之變形,寫字要有技巧才能美觀。 ☚ 猒 占 ☛
聿 ☚ 厽 艮 ☛ 00001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