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霉菌感染
霉毒亦名真菌,和细菌一样,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目前已知的霉菌有数千种,可致病者约50余种。除藻菌和放线菌外,大都属于不完全菌纲或半知菌纲。侵犯耳鼻咽喉者只有20种左右。
霉菌适宜于温热潮湿的环境下繁殖生长,所以霉菌病多见于我国南方各地。同时当机体抵抗力减弱,特别是营养不良的婴幼儿,或慢性消耗性疾病,身体极度衰弱的成年、老年人易受感染。近年来因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及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不但使其发病率日增,而且改变以往典型的临床表现,值得注意。
根据侵入的部位,霉菌感染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表浅霉菌病为侵犯表皮、毛发、指(趾)甲者;深部霉菌病为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者。侵及耳鼻咽喉部者,多属于深部霉菌病。
霉菌可寄生于人体而不致病,故找到霉菌并不可确诊为霉菌病,尚须结合临床特征,实验室、免疫学检验,霉菌培养,甚至活检才能证实,故诊断亦颇不易。同时,霉菌感染还可继发于某些危重疾患,特别是肿瘤的晚期,因此,它不但是严重的信号,更应注意有无原发病灶的存在,并应与结核、梅毒、麻风、白喉、癌瘤、非特异性细菌感染相鉴别。
耳鼻咽喉霉菌病以耳部霉菌病最常见,其次为鼻腔、鼻窦霉菌病。发生于咽喉者较少,气管食管则更少。兹择其在某一部位有代表性者,分述于下:
耳霉菌病 耳霉菌病为霉菌侵入耳部后,引起的炎性病变。多局限于外耳,在外耳道感染中,霉菌病约占10%。偶可侵犯中耳、乳突及其手术腔。侵犯耳部的霉菌约有10余种。如曲霉菌、青霉菌、念珠菌、毛霉菌、芽生菌、放线菌、球孢子菌等。因外耳道不见阳光,因出汗或液体入内,或长期耳漏,耳内潮湿,易引起霉菌感染,多为慢性或反复发作。轻者可无症状,早期有耳胀感。耳部奇痒为其主要症状,晚间更甚。可有外耳道阻塞感及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偶有听力障碍、耳鸣、眩晕,甚至耳痛。
曲霉菌病 又名笰状菌病,为外耳道最常见的霉菌病,其中以烟曲霉菌及黑曲霉菌较多见。
霉菌生长对外耳道及鼓膜表层产生刺激,甚至向深部侵犯引起弥漫性炎症,也可扩展至耳郭。鼻腔、鼻窦及上呼吸道粘膜也可受侵犯。检查可见外耳道壁及鼓膜表面附有灰黄或褐色污秽痂皮,在湿润的痂皮上有时可见青绿色绒毛样霉菌生长。除去痂皮后,可见其下皮肤充血、糜烂或有湿疹性皮炎。根据症状、外耳道污物涂片或培养,可助诊断,有时须作活组织检查以确定诊断。
治疗可内服碘化钾,静脉注射二性霉素B、2羟二脒𦻘有良效。 局部治疗包括清除污物、拭干,用1~3%水杨酸酒精、2%苦味酸、1~3%麝香草酚酒精或饱和碘化钾液滴耳。栓塞药用蘸有醋酸间甲酚酯液(Cresatin)棉条塞耳。若有急性炎症或肿胀可用醋酸铝液棉条塞耳。粉剂可用氨苯磺胺粉、硼酸粉、硼酸制霉菌素粉或麝香草酚碘粉等喷耳。
青霉菌病 这种外耳道感染在我国仅次于曲霉菌病。
其症状与曲霉菌相似。
毛霉菌病 又名白霉菌病,属藻菌纲,虽属少见,但为一种急性危险的霉菌感染,常侵犯外耳道、中耳、鼻腔及鼻窦。多由长期慢性疾病使患者抵抗力降低所诱发,如糖尿病、白血病、结核病、肝硬化等,特别是酸中毒者。如霉菌侵入血管,生长很快,可引起血栓形成,使周围组织坏死。检查可见鼓膜大穿孔,中耳有肉芽及息肉,诊断应根据霉菌培养及活检。治疗一般采用药物及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据报道二性霉素B有显效。治疗期间应定期查尿并适量补钾。
鼻霉菌病 侵犯鼻腔及鼻窦的霉菌也不少见,如鼻孢子虫、曲霉菌、藻菌、芽生菌、隐球菌、念珠菌、放线菌、组织胞浆菌、孢子丝菌等。本病可由外鼻创伤,他处原发灶扩展或直接吸入尘埃所致。发病后有鼻阻塞,霉味水样或粘稠鼻漏,打喷嚏,鼻衄等,但轻者多无症状。
鼻孢子虫病 系由西伯氏鼻孢子虫感染所致慢性病变,分布较广,多见于男性青年,好发于鼻腔、鼻窦,亦可波及鼻咽、悬雍垂、会厌、喉及气管等处,据Ruch-man分析53例中有40例侵及鼻部。此病的特点为长期鼻衄,病变为出血性息肉样及乳头性瘤样组织,可单发,亦可多发,形似草莓,质脆。表面下可见白点,内含灰色孢子囊。广基者可呈多发性分叶状结节。初发于鼻前庭,常累及鼻中隔,并可向后延伸。结合临床特点及鼻分泌物中或病变组织内找到病原体可以确诊。治疗包括手术切除,电灼基底部以防出血,全身治疗可用二性霉素B。
藻菌病 为一些菌丝不分隔的藻菌所引起,其中也包括毛霉菌。由于好发于鼻部,故又名鼻藻菌病。多见于鼻腔,常始发于下鼻甲,再经窦孔侵入鼻窦。甚至沿受累的血管或通过筛窦或筛板扩展至脑部或眶内引起眶内蜂窝织炎。脓臭量多,呈暗绿色,首先在鼻腔可引起鼻息肉和肉芽肿,或使鼻甲呈黑色坏死,覆以血块,破坏鼻窦骨壁,溃穿腭部。经活组织检查以确定诊断。已发生眼眶蜂窝织炎者,应彻底扩创引流,全身大量应用二性霉素B。
曲霉病 亦可发生于鼻腔和鼻窦,常在鼻前庭及下鼻甲的下缘形成灰黑色厚膜,或呈深绿色霉菌块阻塞鼻腔。也可在粘膜上形成肉芽肿,上颌窦曲霉病多属此型。少数严重者可破坏骨壁,引起慢性骨髓炎,并可侵入眼眶,致成突眼及面颊部肿胀。
芽生菌病 此种菌属有南美与北美之分,常侵及鼻、口腔粘膜者为南美芽生菌,系巴西芽生菌所致,是一种慢性霉菌病。常发生于鼻前部和鼻中隔。先为淡红色颗粒状小丘疹,逐渐侵及口腔、咽喉及肺部。检查可见表浅肉芽,上覆黄色分泌物或痂皮,中央可见小黄点,触之易出血,很快化脓溃破,可引起坏死。诊断应结合临床、分泌物和组织学检查,皮肤和补体结合试验。治疗用二性霉素B静脉滴注,口服磺胺嘧啶亦有效。
隐球菌病 系新型隐球菌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疾病。多由吸入或食入而感染。在耳鼻咽喉方面可见于外鼻溃疡,鼻窦及鼻咽部感染,偶见于耳部。原发的隐球菌感染较少,多广泛扩散于淋巴瘤的晚期,常为何杰金氏病的晚期并发症。类固醇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为常见的诱因。治疗一般用二性霉素B有效,如为晚期肿瘤的并发症,治疗多无效。
咽喉霉菌病 较少见,多由口腔蔓延或伴发于口腔病变,也可由肺部病灶扩展而来。咽喉部的致病霉菌有念珠菌、球孢子菌、芽生菌、曲霉菌、孢子丝菌、孢子虫菌、组织胞浆菌、放线菌等。常由吸入或食入所感染,或因身体抵抗力减弱,受内源性霉菌感染而罹病。轻者可无症状,患者可有口干,吞咽不适,咽痛。发于喉部者可有声嘶、咯痰、呼吸困难,甚至发生喉阻塞。
念珠菌病 我国早有记载,俗称鹅口疮。多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属内源性感染。常见于婴幼儿或身体极度衰弱的成人、老年人,或长期应用大量抗生素、激素以及抗癌药物的患者。可发生于咽与口腔各部粘膜,典型病变为粘膜上出现多发性散在的白色或乳白色圆形斑点,状似牛奶凝块,稍隆起,周围有充血区。有时可融合成灰色片状假膜,易拭去,基底部有红色糜烂面。感染可由口腔、咽部蔓延至喉、气管及食管。诊断应结合临床特点,在假膜碎片和培养中找到病原体。局部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甘油混悬液、1%龙胆紫涂患处; 全身可口服制霉菌素10万单位混悬液,一日数次,亦可内服碘化钾,或二性霉素B静脉注射。并去除诱因,清洁口腔。
组织胞浆菌病 系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的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病变。我国曾发现少数病例,约1/3患者的首发症状见于鼻、口、咽喉部,主要病变在肝、脾、淋巴结、肾上腺等处。检查可见软腭、咽壁和扁桃体等处出现细小颗粒、灰白色的散在性结节或溃疡性肉芽肿,溃疡浅,边缘硬,表面常覆有坏死组织,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引起全身病变。根据培养出荚膜组织胞浆菌和免疫试验阳性可以确诊。治疗溃疡处涂龙胆紫或局部注射制霉菌素液,全身可用二性霉素B静脉滴注。
放线菌病 为慢性非传染性霉菌病。分布广泛,我国亦有少数病例报道,多由以色列放线菌所致,为一种厌氧性霉菌。常存在于口腔、龋齿和扁桃体窝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孳生致病,故属内源性。发生在头颈部者属颈面型。这种慢性化脓性病变的特点为广泛坏死,重度纤维化,致成局限性硬块及顽固性多发性瘘管。可累及耳鼻咽喉、气管及食管各部。
检查可见粘膜出现细小淡黄色丘疹或椭圆形结节,逐渐增大肿胀,质坚硬,并可侵及咽旁组织,形成颈部硬块,以后化脓溃破,经久不愈,并形成多数窦道。诊断不困难,在脓液中可见硫磺颗粒,压碎后镜检可见密集的菌丝,呈放射状排列,或培养出厌氧放线菌。治疗可用大剂量、长疗程的青霉素。此外磺胺嘧啶或其他广谱抗生素亦有效。局限性病变可用电刀切除,切开引流。
气管、食管霉菌病 临床上极少见。多由肺部或邻近病灶扩展而来。引起气管、支气管霉菌病的有芽生菌、曲霉菌、放线菌、念珠菌、球孢子菌、孢子丝菌等。常见症状有咳嗽、痰中带血、肺不张等。食管的霉菌病较少见,如放线菌、芽生菌、念珠菌、孢子丝菌等。多有吞咽不适或轻度吞咽困难等症,内腔镜检查可见气管、食管粘膜有溃疡性肉芽肿,分泌物增多。若累及管壁可引起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治疗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