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部麻风
麻风首发于鼻粘膜,抑始发于皮肤,意见尚不一致。耳鼻咽喉部麻风开始发于鼻部,其次为耳部。鼻粘膜的病变可蔓延至咽喉部。瘤型麻风的呼吸道病变较显著。
鼻部麻风 早期症状有流稀涕及鼻塞,继流粘脓涕。鼻涕中含有麻风杆菌,可以播散传染。以后最多见的症状为鼻出血、鼻塞及结脓痂。鼻出血多发于麻风的活动期,为鼻粘膜的广泛损害所致。达晚期,鼻内结构大部分被破坏,鼻腔扩大,鼻内结干痂,嗅觉迟钝,鼻粘膜感觉消失,说话呈鼻音。鼻的各部病变如下。
外鼻: 皮肤有浸润及结节形成,外鼻肿胀变形。如有软骨坏死,可使鼻翼塌陷,鼻梁下塌,鼻小柱缩短及鼻尖下垂。鼻部骨质如遭破坏,则鼻部变形更显著,甚至部分缺损。此外,鼻尖、鼻翼及前鼻孔周围皮肤,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鼻前庭: 麻风结节常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续而发生溃疡,鼻毛脱落。合并软骨坏死者结疤后,可致前鼻孔狭窄,甚至闭锁。
鼻腔: 早期粘膜苍白,鼻中隔及鼻甲粘膜轻度增厚,粘性分泌物增多。病变进展可发生溃疡、脓涕、出血及结痂,以后鼻内结构广泛破坏萎缩,鼻中隔和鼻甲大部缺失,两侧鼻腔融合为一大空腔,鼻内出现广泛性瘢痕形成,使鼻腔侧壁回缩,鼻腔狭窄,甚至闭锁。
鼻窦: 上颌窦炎可继发于鼻部麻风,但迄今尚未证实属麻风性者。
麻风杆菌检查: 可于下鼻甲前端或鼻中隔处,或者有明显粘膜病变的部位刮取组织作涂片检查,亦可进行活组织检查。
咽部麻风 初期如一般咽炎,以后粘膜呈急性弥漫性充血水肿,口腔粘膜亦被累及,粘液分泌物和涎液增多。继而充血水肿消退,分泌物减少,粘膜干燥枯萎。粘膜发生结节性浸润,小结节较多,逐渐簇聚成片,这种结节浸润多发生于硬腭、软腭、悬雍垂、舌腭弓、咽腭弓、扁桃体、咽后壁、牙龈、舌、颊粘膜均可受累。
浸润性结节或成为溃疡,或为纤维性变,终于结疤而愈,但同时可出现新的结节。如此不断演进,以致组织广泛坏死、瘢痕形成及缺损。检查可见悬雍垂缺失,腭帆缩短,扁桃体消失,腭弓粘连等。瘢痕呈放射状,色白有光泽。粘膜感觉迟钝或消失,故发生溃疡时,病人亦不觉痛苦,检查咽部时,亦无恶心反射。
鼻咽部麻风病变的特点是咽鼓管隆突萎缩变小,粘膜苍白,干燥,有时覆有痂皮。可有广泛瘢痕形成,使咽鼓管隆突不明显,咽鼓管开口呈细小的裂隙。鼻咽部瘢痕可与软腭背面粘连,牵引固定软腭,咽峡亦变形。
喉部麻风 初起如一般卡他性炎症,弥漫浸润和结节性病变多发于会厌,但常蔓延至杓会厌皱襞及杓区,继而可扩展至喉室带、杓间区、声带、声门下区及气管。其病理演变与咽部麻风相同。检查可见会厌、杓会厌皱襞及杓区粘膜充血或苍白。会厌肿厚如“Ω”形,或呈筒状。会厌僵硬,发高音时不能抬起,故进行间接喉镜检查时,很难看清楚喉内部。如甲杓肌及环杓肌受到浸润,可影响声带的活动。如喉部神经受累,则可发生声带瘫痪,有声嘶或喘鸣声。
耳部麻风 病变多发生于耳郭、耳屏,很少侵及外耳道。中耳及内耳发生麻风病变者,迄今尚无报道。第Ⅷ脑神经受累者,亦极少见。初起耳郭发痒,有烧灼感,继而发生麻木。耳郭增厚,耳垂肿大,亦常出现耳屏增厚及耳道内毛脱落,耳郭皮肤有血管扩张,如树枝状,呈玫瑰红色。后期耳郭枯萎变薄,或发生溃疡致有瘢痕粘连或缺损。
有时可出现面瘫,属周围性。其特征为常局限于部分面肌,面神经某一小支先受病变刺激发生阵挛。继因病变浸润压迫,出现局限性瘫痪,阵挛与瘫痪可以同时出现。这是麻风性面瘫的特点。
治疗以全身抗麻风治疗为主,辅以耳鼻咽喉部的局部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