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热带病
流行于热带地区的许多疾病常可累及耳鼻咽喉部,如雅司、利什曼病等往往在鼻部等处损害显著。某些地区的民族有穿耳、穿鼻以配戴饰物的风俗习惯,因而耳郭变形、鼻翼穿孔等畸形亦较常见。此外,在温带地区常见的耳鼻咽喉疾病如结核、梅毒等亦可见于热带地区;耳鼻咽喉部的一般炎症及肿瘤等在热带地区亦可见到,只是在发病率与病情轻重等方面有所差异。本条将发生于耳鼻咽喉的热带病中较常见到的霉菌病、蛆虫病、水蛭、利什曼病与雅司分述如下。
耳鼻咽喉霉菌病 见“耳鼻咽喉霉菌感染”。
耳及鼻部蛆虫病
外耳道蛆虫病 发生在从初夏至秋末的炎热季节内。患者通常患中耳炎或外耳道有脓液或污物,因具有特殊臭味,招致苍蝇飞入耳内产卵。虫卵经过9小时至2日即可孵化变成蛆虫。患者外耳道内有异物感或爬行感,瘙痒、疼痛,并有耳鸣、听力障碍与眩晕等。如蛆虫蠕动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可引起咳嗽。局部检查可发现外耳道内有蛆虫及血性或脓性分泌物,具特殊臭味。到晚期,由于蛆虫对软组织与骨质的破坏,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寒战、高热,表现为败血症的热型。蛆虫可穿破鼓膜侵入中耳乳突腔,如继续破坏骨质也可引起颅内并发症。
鼻腔蛆虫病 我国南方的致病蝇以肉蝇、小毛厕蝇及多毛厕蝇为常见,在南美洲与非洲以玻璃蝇、螺旋蛆蝇及绿蝇为常见。起因于患慢性鼻窦炎、臭鼻症、鼻梅毒等疾病,鼻内带有腐臭味,且鼻腔粘膜覆盖分泌物或痂皮,使感觉神经丧失正常的敏感,苍蝇由于腐臭分泌物的引诱,趁患者睡眠之际,飞入鼻腔产卵。蛆虫孵出后,早期鼻内有异物感,瘙痒难忍,喷嚏频发,前额疼痛,鼻腔阻塞并有脓血性分泌物,甚至发生鼻出血。蛆虫多藏于深部组织内,难以发现,也可向后爬入鼻咽部破坏粘膜组织。晚期蛆虫破坏组织,致有鼻中隔穿孔、上颌窦内壁与鼻甲受破坏。若侵及鼻窦则发生急性鼻窦炎,如经筛板入颅,可引起鼻源性脑膜炎。
本病治疗可用麻醉剂如氯仿或乙醚滴入耳内,或用浸有麻醉药的棉片放入耳道或鼻腔内,将蛆虫麻醉,再用钳取出。拭净脓液或痂皮后,再涂布或滴入消毒药剂。应避免冲洗,以防将蛆虫冲入深部。累及鼻咽可给予漱口消毒剂。此外,佐以抗生素治疗,防止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预防以灭蝇为主。睡眠时挂蚊帐可避免苍蝇进入耳、鼻。对散发臭味的耳鼻疾病应积极治疗。
耳鼻咽喉部的水蛭侵入 水蛭广泛生长于热带地区,当患者在污水中游泳或喝饮溪水时可将其带入耳鼻咽喉等处,从而引起病损部位的出血、异物感、蠕动感,以及咳嗽、声嘶、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水蛭进入体腔浅部时,患者往往可自行将其取出,故医者所见多在鼻腔深部及咽喉等部。检查时可见到灰褐色水蛭,以其吸盘吸附于中鼻甲、声带、杓状软骨等处。可用镊钳夹住水蛭头部取出。如未能取出,可在水蛭附着处涂以10%食盐水再行钳取。
鼻咽利什曼病 又称粘膜皮肤性利什曼病。病源体为美洲利什曼病原虫,传播媒介是蚋类。患者首先出现皮肤损害,可分溃疡与非溃疡两型; 后者又分为增生性与萎缩性两类。典型病变为上皮增殖,伴有致密的圆细胞、浆细胞浸润,有肉芽组织形成,但不形成结节。粘膜损害可在4~15个月后出现,初为鼻粘膜水肿,继之有隆起的小颗粒状溃疡,如不予以适当治疗,病变不断向周围扩展。溃疡常先起于鼻中隔软骨部的前部,周围充血,并有轻度浸润,溃疡被覆纤维性渗出物,因而有鼻塞、鼻出血等症状。溃疡可扩展至整个鼻部软组织、口腔、咽部以至喉部,但极少侵及骨质和舌部。喉部损害可引起声嘶、咳嗽、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非溃疡型中的萎缩性损害,特点为粘膜干燥,并有痂皮形成,阻塞呼吸。增生性病变以有息肉样形成为特点,较少见。本病应与梅毒、雅司、麻风、酿母菌病、恶性肿瘤等相鉴别。可用病原体为抗原作皮肤试验(Montenegre试验)以确定诊断。锑剂治疗对本病有效。预后视治疗是否及时与恰当而定。晚期粘膜损害的预后较差。
鼻及咽部雅司 雅司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常见病。四十年代在我国江苏盐城、淮阴等地区曾有流行。病原体为雅司螺旋体,主要为皮肤伤口接触感染。起病时仅在皮肤出现小结节或丘疹,一期病变可以出现在口鼻周围,二期病变为鼻翼及口周皮肤损害向鼻粘膜及口腔粘膜扩展,鼻、口腔或咽部出现灰白色扁平丘疹,甚至溃疡。这种病变可见于鼻粘膜、舌部、软腭、扁桃体、咽后壁及喉部。三期病变为鼻内或鼻外、软腭、硬腭的广泛组织破坏,即所谓毁形性鼻咽炎(Gangosa)。颌下及颈部有散在的淋巴结肿大。除上述临床表现外,皮肤上有雅司损害的遗痕,称萎缩性瘢痕,血清康氏反应与华氏反应均阳性,脑脊液的反应则为阴性。如有毁形性鼻咽炎样的损害,应与梅毒、结核、麻风、利什曼病及恶性肿瘤相鉴别。雅司引起的局部损害由浅层侵入深层组织,很少有全身症状; 梅毒的局部损害则由深层扩至浅层,并由于组织坏死常有腐臭气味或死骨形成。青霉素、砷剂、铋剂等抗梅毒药物对本病均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