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耳部肿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耳部肿瘤 耳部肿瘤耳部肿瘤的发生率比身体其他部位要低,可分为良性、恶性两类。
耳郭良性肿瘤 (1) 血管瘤: 多属先天性,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种。前者扁平,色红紫,也有淡红者,用玻片压迫时,红色消退。常随年龄增长而长大,青春期后,趋于静止。后者突起,表面不平,色暗红或带紫色,由薄壁的血窦所形成,压时缩小,啼哭或垂头时增大,1~2岁时增长甚速,以后有退化趋势。可用冷冻疗法。 (2) 淋巴管瘤: 属先天性,色苍白,扁平隆起,表面高低不平,有如蛙卵。其结构和血管瘤相似,内含淋巴,可用冷冻治疗。 (3) 乳头状瘤: 生长于耳郭者极少见,呈乳头状,感染后表面可发生溃疡,应行手术切除。 (4) 良性黑色素瘤(黑痣): 较常见,其中以皮内痣较多,受刺激后可恶变。为美容目的,或有癌变可能时,可行手术切除和植皮修复。 (5) 疤痕疙瘩: 常发生于手术切口或外伤后,以耳后多见,系结缔组织增生所致。初期当局部仍呈红色时,放疗可以控制,但晚期无效。患部受压时,可有疼痛。切除后加小剂量X线治疗,可减少复发。 (6) 皮脂囊肿: 这是一种假性肿瘤,常发于耳垂后面,表面由皮肤包覆,质较软,应用手术切除。 外耳道良性肿瘤 外耳道良性肿瘤也较少见,症状常不明显,当耳道被堵塞时,可出现耳聋,感染时则有分泌物。现将几种主要者介绍如下: (1) 乳头状瘤: 见“外耳道乳头状瘤”。 (2) 骨疣: 见“外耳道骨疣”。 (3) 骨瘤: 常为单个,基底部一般较小,有时呈蒂状,但体积一般较大,可堵塞耳道,致听力减退,并使脱落上皮堆积,容易感染。诊断不难,必要时可行X线照片检查。治疗可于剥离表面皮肤后,将其凿除。 (4) 腺瘤: 常发源于汗腺、皮脂腺或错位的涎腺,多在外耳道软骨部。早期肿瘤较小,质软常无症状。增大而堵塞外耳道时,才引起患者注意。如发生疼痛则应考虑恶变。确诊后应手术切除。 良性黑色素瘤、瘢痕疙瘩: 也可发生于外耳道,诊断和治疗如耳郭的同样肿瘤。 中耳良性肿瘤 中耳良性肿瘤极少见,有下列数种: (1) 颈静脉体瘤: 见“颈静脉体瘤”。 (2) 神经纤维瘤: 极少见,常来自面神经,长大后影响听力,并可引起面瘫。检查可见鼓膜向外膨出或透过鼓膜隐见肿物。可用手术切除,但将造成永久性面瘫。 (3) 血管瘤: 亦偶见之(见本条耳郭良性肿瘤)。
耳郭和外耳道恶性肿瘤 (1) 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 耳郭鳞状上皮细胞癌始为一硬块,继则表面渐生溃疡,有时呈菜花状,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基底细胞癌常呈浅溃疡状,发展极慢,可数年呈静止状态。一般不痛,侵及软骨则发生疼痛。经活组织检查证实后,应作楔形切除,然后缝合两侧切口,以保持耳郭形状。 对外耳道鳞状上皮细胞癌应作外耳道皮肤广泛切除,然后植皮整复。也可用先放疗,后手术的综合疗法。 (2) 腺癌: 较少见,发源于耵聍腺或汗腺,初呈结节状,长大后堵塞外耳道,并可向耳道外浸润,有疼痛,应广泛切除,但极易复发。 (3) 恶性黑色素瘤: 黑痣受经常刺激后可变为恶性。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如黑痣突然长大,则应提高警惕。此瘤极为恶性,易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和全身,诊断后应作广泛切除。 (4) 肉瘤: 可为横纹肌肉瘤、梭形细胞肉瘤、纤维肉瘤、软骨肉瘤和淋巴肉瘤等。明确诊断时,应采用广泛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综合疗法,预后多不佳。 中耳恶性肿瘤 (1)鳞状上皮细胞癌: 见“中耳癌”。 (2) 转移性中耳癌: 极少,偶来自乳腺、甲状腺和前列腺癌。鼻咽癌有时可经咽鼓管侵入中耳。 另外,在岩部尚可见先天性胆脂瘤,在内耳道内可见听神经瘤、脑膜瘤、动脉瘤,在颞骨可见巨细胞瘤,鳞部板障血管瘤和骨纤维结构不良等。 ☚ Van der Hoeve综合征 外耳道乳头状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