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菌病名。见《证治准绳》。指耳孔内赘生物如菌者。 耳菌出《证治准绳》。指外耳道皮肤上所生之小赘瘤。头大蒂小,形如蘑菇。又因其形状的不同,而有“耳痔”、“耳挺”等名称。类似外耳道乳头状瘤。 耳菌ěrjūn病名。见《证治准绳》。常因形态不同而异名。初生形如蘑菇者, 名耳菌;如樱桃、羊乳者, 名耳痔; 如枣核者, 名耳挺。皆由肝、肾等经火毒凝聚而成。菌体头大蒂小, 微肿闷痛, 触犯则痛引巅顶, 久之长大, 堵塞耳窍, 或突出耳外, 引起重听。治宜清肝泻火。用栀子清肝汤( 《医宗金鉴》: 栀子、川芎、当归、柴胡、白芍、丹皮、生石膏、牛蒡子、黄芩、黄连、生甘草、灯心草)。外用硇砂散(硇砂、轻粉、雄黄、冰片研为细末, 水调点患处)。 耳菌 耳菌发于耳部的恶性肿瘤称为“耳菌”。《圣济总录》称之为耳部恶疮。根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可分为中耳癌、外耳道癌等。耳菌与耳痔、耳蕈、耳挺,形态相近,故有些文献将其混为一病,但究其预后,则有良、恶之不同,耳菌属于恶性肿瘤,耳痔、耳蕈、耳挺,则属于良性肿瘤,宜加区别。耳菌的发病原因,多与肝肾阴虚有关,肝虚则阴血不足,肾虚则阴精亏损,精血不足,耳窍失于濡养,阴虚则火旺,虚火上扰耳窍,因此引起脉络瘀阻,气血凝聚,痰火困结加之各种致病邪毒 (如脓耳脓液的长期刺激) 客于耳窍而成。 其症若生于外耳道者,初起呈结节状,逐渐长大,堵塞耳道,甚至长出耳道口,同时兼有听力减退,耳鸣,耳胀闷感,疼痛较剧,或有溃疡出血,渗出臭液等症。生于中耳者,见耳道深处有淡红色肉芽样或淡白色的息肉样肿物,逐渐长大堵塞耳道,易出血,经常流出带臭味的污液,并有耳聋、耳堵塞感及耳痛,甚者痛至面颊,由于癌肿侵犯,出现眩晕、面瘫、张口困难、头痛剧烈等,或有眼花视蒙、心烦热、耳鸣、遗精、腰膝痠痛,舌质红,脉弦细或无力等症。治疗原则宜滋养肝肾,行气活血,祛痰散结,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加青皮、泽兰、红花、制半夏、贝母;如流出臭污液多,宜配入清热解毒渗湿药物,可选用马勃、车前子、板蓝根;如面瘫,张口困难者,宜配合熄风镇痉药,如蜈蚣、僵蚕、白芍药、地龙、钩藤等;头痛、面颊痛,宜配入解毒祛风止痛药物,可选用露蜂房、白蒺藜、蔓荆子、藁本等;如病者气血俱虚,宜补气养血,可配用归脾丸、补中益气丸,或配用党参、首乌、黄精、熟地黄、桑椹子、黄芪、枸杞子等。草药可选用蛇泡簕、老鼠簕、七叶一枝花、山海螺各30克,配入上述中药煎服,以解毒、祛瘀散结肿。外用药物参见“耳痔”条 ☚ 耳痔 鼻与脏腑的关系 ☛ 耳菌ěr jūnaural poly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