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耜sì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形如鍬。張衡《東京賦》:“乘鑾輅而駕蒼龍,介馭間以剡耜。” 耜 耜sì❶古代农具。见《什器篇》〔耜〕条。 ☚ 琇莹 舂 ☛ 耜 耜sì古代农具耒耜的铲头。耒耜,形似犁,可以用来翻地。《豳风·七月》一章:“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易·系辞下》: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楺木为耒。”耜是耒耜的铲头,耒是耒耜扶柄。《考工记·匠人》:“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周颂·良耜》一章: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毛《传》:“畟畟,犹测测也。”测测,利刃之状。孔《疏》: “农人以畟畟然利刃善耜,始事于南亩而耕之。” ☚ 绣裳 黄裳 ☛ 耜读音s·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详里切,上,止韵。 上一条: 㭒 下一条: "> ![]() ![]() ![]() 耜sì古代农具耒(lěi)下端铲土的部分,形状像后来的犁铧 耜❶耒之金也,廣五寸。《禮記·月令》: “命農計耦耕事,脩耒耜,具田器。”鄭玄注: “耜者,耒之金也,廣五寸。”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農耕部 > 耒耜 > 耜 耜 sì 耒下端掘土部分,裝在耒上,用以翻土。始以木或骨製,後用金屬。《詩·周頌·良耜》序:“良耜,秋報社稷也。”陸德明釋文:“耜,田器也。”《國語·周語中》:“民無懸耜,野無奥草。”韋昭注:“入土曰耜,耜柄曰耒。”參見本類”耒耜”。 耜sì〖名词〗 耜sì古农具,形似锹。《周易·系辞下》:“斫木为~。”或以为耒插入土中的部分。《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而自宋之滕。” 耜*siF1EA 耜 耜刺土翻地的工具。主要使用于汉代以前。耜是由耒发展而来的。为了增大翻土面,在耒的脚踏横木下加上宽扁的头部即为耜。此宽扁头部最初是木、石、骨质的, 进而演进为铜质的刃套。已出土殷周青铜耜刃套约50余件, 主要有两种形制: ( 1)凹字形刃。这类形状的刃套使用于多种工具。耜的比钁的要宽, 比锄的要厚。河南罗山后李村出土的商代凹形耜刃套, 高10.5, 宽9.3厘米。(2)空头长条形刃。与直銎斧、钁、锛的刃套相似, 但比它们都宽。上海博物馆展出一件, 长26.6, 刃部最宽处11.1厘米, 定为商器。青铜耜刃套安装木柄后, 用脚踏固置在耜头附近的横木翻地, 类似后世铁锹。东周时,耜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是耜头加宽加厚并起中脊, 耜刃中部锐出呈等腰三角形, 向犁发展, 以适应牛耕的需要。一是耜变薄加宽, 向锸发展, 以适应松软土地上的作业。二者都逐步以铁刃套代替铜刃套。盖因耒、耜、犁、锸有演变关系, 或谓耒耜为一器, 或谓耜即锸, 或以耒耜为犁。 ☚ 耒 耰 ☛ 耜sì ❶ (古代的一种农具) a spade-shaped farm tool used in ancient China 耜古农具名。木制的铲状耕田工具。《易·系辞下》说神农氏“斫木为耜。”西周时已被普遍使用,后亦屡见于春秋战国时的记载。《周礼·地官·山虞》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说:“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据《吕氏春秋·任地》,耜通高6尺,与耒相近;博(其刃口的宽度)8寸;而《考工记》则说耜广5寸,则耜刃的宽度当因地而异。铁器出现后,耜刃亦开始使用铁制。楚国出土文物中未见有耜,唯长沙汉墓出土有汉代的耜,推测战国时(乃至以前)楚地亦当使用耜,其形制或与汉耜相类。另有学者认为耒、耜为一物,耜是耒耜的下部分,即“铲”。参见“耒”、“耒耜”。 △耜sì11画 耒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