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耕三余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耕三余一 “耕三余一”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些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的口号。它号召边区农民积极增加粮食产量,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耕三余一,是“耕种三年,余一年粮”的简称。源自《礼记·王制》一文,内说:“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农民为了实现“耕三余一”的目的,通过两种办法来增加粮食产量。一种办法是扩大耕地面积,主要是开荒,在有荒地的地区实行之;另一种是改良农作法,包括耕作,施肥,锄草,选种,修改地形等,可以在各个地区实行。1944年12月15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的参议会上的演说中对这个口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耕三余一”的口号,除被敌人摧残厉害的地方外,就是在敌后解放区,也是可能实现的。通过恢复生产与发展生产,不仅做到使人民够穿够吃,而且使人民逐渐地有了盈余。边区落实这一口号的结果,出现了许多吃穿有余的村户,有的边区军民生活开始进入丰衣足食的境地。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关心群众生活 ☛ 耕三余一 耕三余一对《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一语的归纳和简称。意为耕种三年,必须累积可食一年的余粮。“耕三余一”反映了早期农业社会人们对储备的高度重视,是低生产力水平下防备灾荒丧乱的经验总结,也是旧时量入为出和谋求常年财政平衡的重要原则,被奉为古代中国理财思想的经典。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以“耕三余一”号召人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一年耕,有四月之余”。这一口号对鼓励人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坚持抗战,支持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是革命人民对古代优秀理财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 古代水利 畜牧经济 ☛ 耕三余一ɡēnɡ sān yú yī耕作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也作“耕九余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