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考茨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考茨基1854—1938Karl Johann Kautsky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领袖、理论家。生于匈牙利布拉格的艺术家家庭。1863年移居维也纳。1874年入维也纳大学哲学系,1875年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1877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880年在苏黎世结识伯恩施坦,称他为自己“有力的带路人”。1881年在伦敦会见马克思恩格斯时,又自称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1883—1917年任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新时代》杂志主编,写过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小册子。1891年参加起草德国党的《爱尔福特纲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伯恩施坦公开修正马克思主义时,标榜自己在左派和右派之间不偏不倚,成为第二国际的中派首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1914年提出“超帝国主义论”,宣称随着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帝国主义可以进入一个“由实际国际联合的金融资本共同剥削世界,来代替各国金融资本的相互斗争”的“超帝国主义”阶段。这样,统一的世界托拉斯将消除各国间的战争、生产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要求不要“为时过早”地误论资本主义完全的、最终的破产和夺取政权。1917年4月建立独立社会民主党。1918年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反对采取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其他文章中还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专制政权”、“独裁主义”。1921年赞助中派建立“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与共产国际相对抗。八十四岁时死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考茨基1854—1938Karl Kautsky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叛徒。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874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从事撰稿和出版工作。早期哲学上持折衷主义观点,受达尔文主义、朗格等人的影响,政治上持改良主义立场。19世纪70年代后期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导和帮助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叶,写了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批判修正主义的论著,后期堕落为修正主义者。他所撰写的《伦理学和唯物史观》(1906,一译《社会主义伦理学》)一书,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运用唯物史观,对从古至今的道德理论问题作了系统的考察,并着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和社会主义的伦理观。虽然包含了不少错误观点,但总体上仍然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探索和研究作出了贡献。在道德的基础问题上,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道德的社会基础,并把人的社会性和动物的社会性作了严格的区分。认为道德律起作用的范围,本质上是依据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古代的道德律的社会基础与现代的道德律的社会基础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两种道德律起作用的范围也就必然不同。正是这种差异甚大的道德基础,导致了人类社会中各种道德律起作用的特殊性。人类社会总是力求克服这种特殊的道德律,寻求普遍起作用的道德律,而且道德律的这种普遍性,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得以扩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为此奠定了基础,但却是以蹂躏道德为代价来创建这种基础的,因此应该创立社会主义以代替资本主义。但是,考茨基又把人的这种社会性简单地视为一种类似动物的社会本能,认为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能简单地引申出人的社会本能的强弱变化、效力变化与道德律之间的关系,从人的社会本能的发展来看待人类道德律特殊与普遍的关系,这使他得出了错误的道德结论。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强调人的道德律、道德感与风俗习惯的直接关系。一方面指出社会和阶级的变化,决定了人的社会本能和道德感的强弱变化程度,另一方面也指出,人的道德与动物的道德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动物只有道德感而无道德律,而人既有道德感又有道德律,并以此作为社会生存的纽带,这种道德律是在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认为并非一切风俗习惯都能成为道德,只有能帮助个人“为社会着想”,以及规定个人对于别人的行为这样的习惯,才能成为道德律。与这种习惯相反的个人习惯即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只能对其施行惩罚,才合乎社会整体的利益要求。在道德的本质与作用问题上,认为道德律之所以能从风俗习惯上发展起来,完全是适应于社会需要的结果,人的社会本能完全不是风俗习惯,从个别的习惯无法说明人在尽道德义务时为什么往往胜过自我保存的本能。归根到底,道德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社会利益的体现,道德规范起源于社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上层建筑的道德,同别的观念要素一样,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达与进步,道德的这种能动作用,其根源正在于它依赖于社会生活。在新旧道德的标准及其矛盾冲突问题上,认为决定道德新旧与否的标准,就在于人的社会本能的强弱程度,旧道德的腐败与衰落,就在于其社会本能的衰落,而新道德的生命力,则在于其社会本能的增强,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就必定导致旧道德的衰亡。在道德理想问题上,认为新兴阶级的阶级利益与现社会组织日趋相反,同时新兴阶级的社会本能也日趋增强,因而必然满怀信心地产生并坚持一种崭新的道德理想。这种道德理想不是发生于社会组织之科学的知识,而是发生于反对现存的东西及其与现存的东西背道而驰的一种极深切的要求、极炽烈的欲望和极强劲的意志。这种理想在阶级社会中总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伴随着整个阶级的对峙进程。但旧阶级中的少数反叛本阶级的志士,也能产生出新兴的道德理想,但这仍然需要有激烈的阶级斗争才能造成这种结果。同时,决不应夸大道德理想在革命进程中的作用,物质的现存社会必然性成为道德理想的基础,不与物质社会紧密相连的道德理想只能流为与新社会无关的道德义愤和道德幻想。此外,还对古代的伦理思想进行分析批判,并就康德伦理思想、伦理社会主义、达尔文进化论伦理思想等,阐述了自己的立场。总之,他第一次系统地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道德理论问题,并写成了第一本系统的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的伦理学,开了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先河。

考茨基

德国政治家。1854年10月16日生。1875年1月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1880年后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并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活动。1883年后长期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编辑。1910年后转向中派主义。1917年退出德国社会民主党,攻击十月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1938年10月17日去世于荷兰。

考茨基

考茨基1854-1938Kaociji,Karl Kautsky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领袖之一。1854年诞生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1874年进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学习,1875年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1880年1月应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赫希伯格之邀到瑞士苏黎世,因此结识了伯恩斯坦。这期间阅读了《资本论》、《反杜林论》等马恩著作,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1883年1月在恩格斯、威廉·李卜克内西等人支持下在斯图加特出版《新时代》理论刊物,担任主编至1917年。1885年迁居伦敦,在大英博物馆研究经济学和历史学。1889年受恩格斯之托开始整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史》手稿。1891年返回斯图加特,并参加社会民主党新党纲理论部分的起草,这个纲领比《哥达纲领》前进了一步。恩格斯逝世后,对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观点持认可态度。1896年10月起,让伯恩斯坦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的一系列文章,引起德国党和各国社会主义者的不满。1899年9月出版《伯恩斯坦和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一书,批驳伯恩斯坦的观点,但回避了无产阶级专政问题。1900年9月参加第二国际巴黎大会,对米勒兰入阁问题提出折衷决议案,认为这只是一个策略问题,而不是原则问题,从而以“中派”的面目出现在第二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本国政府辩护,1914年9月发表《帝国主义》一文,提出了“超帝国主义”的观点,认为随着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帝国主义可以进入一个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超帝国主义”阶段。因而不能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1918年出版《无产阶级专政》一书,攻击苏维埃政权是“独裁政权”。德国十一月革命胜利后,任临时政府外交部副部长。1921年2月,支持原第二国际内的中派在维也纳成立“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即“第二半国际”,与共产国际相对抗。1927年出版《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阶级、阶级斗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上全面摒弃了马克思主义。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迁居维也纳。1938年病死在阿姆斯特丹。

☚ 伯恩斯坦   兰克 ☛

考茨基

考茨基1854—1938Kaociji,Karl kautsky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领袖、理论家。早期是马克思主义者,后逐渐变成机会主义者,最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叛徒。1854年10月生于布垃瘃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874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学习。1875年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1877年转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881年在伦敦结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1883年创办了《新时代》杂志,担任总编直到1917年,并以此身份参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领导工作。考茨基早年曾受F·拉萨尔、E·杜林等人的影响,在加入社会民主党时,其哲学观点是折衷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是改良主义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下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写出了《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887)、《爱尔福特纲领》(1892)、《基督教的起源》(1908)、《土地问题》(1899),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但同时也暴露了他的抹煞阶级矛盾,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袒护机会主义的错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支持帝国主义战争,提出了“超帝国主义论”,掩饰资本主义的本质,这时,他实际上已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分子,成为了无产阶级的叛徒。1918年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一书,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攻击十月革命。1927年发表《唯物主义历史观》,歪曲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阶级的学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中,对他的修正主义观点和叛徒立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同时也指出:“我们从考茨基的很多著作中知道,他是能够做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的,虽然他后来成了叛徒,他的那些著作始终是无产阶级的可靠财富,”(《列宁全集》第28卷第249页)对考茨基早期的功绩给予了肯定。

☚ 拉法格   普列汉诺夫 ☛

考茨基

批判康德伦理学,并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一系列道德问题。受达尔文主义影响,在道德起源问题上抹煞了动物的本能与人的道德的区别。主要伦理学著作有《伦理学与唯物史观》和《道德的起源》。参见“哲学”中的“考茨基”。


考茨基1854—1938Kanl Kautsky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中派领袖。1875年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1883年任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主编。写过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900年成为第二国际中派首领,提出“超帝国主义”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史》、《土地问题》、《无产阶级专政》等。见“哲学”中的“考茨基”。


考茨基1854—1938Karl Kautsky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领袖和主要理论家之一。曾任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主编。写过一些宣传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对《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原理作了概括。曾批判马尔萨斯主义、拉萨尔主义、伯恩施坦主义。1910年后逐渐转向机会主义立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超帝国主义论”,站在社会沙文主义立场,支持帝国主义战争。他否定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提出关于“纯粹”民主、“超阶级”民主的自由资产阶级理论来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书中,揭露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卡尔·马克思的历史贡献》、《伦理学和唯物史观》、《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土地问题》、《伯恩施坦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无产阶级专政》等。

考茨基

考茨基1854—1938

第二国际“中派”首领。生于布拉格一知识分子家庭。1877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883—1917年任《新时代》杂志主编,发表过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其早期著作对宣传和解释马克思主义起过积极作用。恩格斯逝世后,整理出版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1900年在第二国际巴黎代表大会上,为米勒兰入阁辩护,提出 “橡皮性”决议,成为“中派”首领。1914年提出 “超帝国主义论”,站在沙文主义立场上,支持帝国主义战争,成为无产阶级的叛徒。十月革命后,反对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1918年11月,任德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长、社会化委员会主席。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中,对他的反动观点和立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 伯恩施坦   威廉二世 ☛
0000214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