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创伤
人到老年因反应比较迟钝,走路不稳,骨质疏松,或患其它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慢性病变,容易摔倒,引起骨折。腕部发生的桡骨远端骨折,可经局麻下复位,用石膏托外固定,约6周左右,即可治愈。前臂及肱骨骨折,经手法复位用石膏固定后,大约2个月左右可治愈。靠近肩部骨折,因极容易造成肩周炎,影响肩关节功能,因此,要早期进行肩关节锻炼,以免僵直。骨折复位不必追求完全对位,达到功能复位即可接受。下肢的骨折,常需要卧床治疗。卧床以后常会引起褥疮、肺炎、静脉炎,泌尿系感染,心脑血管疾患并发症。在卧床治疗期间,要加强营养和护理,病人要严密配合进行功能锻炼。各种骨折的功能锻炼,应在骨折后1~2日就开始进行,早期先做些肌肉收缩及其它部位锻炼。2~3周后可做些患肢关节小范围运动,后期骨折已接近愈合,关节活动即可加大。骨折愈合下地活动,可能出现下肢肿胀,休息时将患肢抬高,一般可以消退,不必紧张,经过一段时间,肿胀即消失。
老年人骨创伤
老年人的运动系处于衰退状态。45岁以后开始出现骨质减少,绝大多数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使骨组织的牢固度和弹性都有所降低,脆性增加,对外界压力的耐受能力大为下降,容易发生骨折。此外,还由于老年人活动能力减弱,习惯于长期在室内活动,接受阳光少,再加以食物中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因而容易发生骨软化症。老年人的软骨组织由于萎缩、变薄、丧失水分而失去弹性,使其吸收震荡、减少磨擦的功能显著减退。骨与关节的连接和支持组织,如韧带、腱膜、纤维关节囊也因纤维化、骨化而失去弹性。关节滑膜与腱滑液鞘的滑液分泌减少,使关节的活动度受到影响。肌肉组织由于萎缩而肌力减退。老年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明显降低。以上各种变化是致使老年人容易发生创伤的内在因素。老年人活动量明显减少,软组织损伤较少见。然而轻微的外力即可导致骨创伤。平地滑倒或轻微的旋转外力常可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老年人骨折多见于骨端的松质骨部位,而骨干骨折则较少见,四肢关节脱臼更为少见。骨质疏松、骨软化症、骨转移瘤以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引起的骨病,在老年人并不少见,因而由于病理性原因引起的骨折发生率较高,这是老年人骨折特点之一。这种骨折在极轻微的外力,或无任何外力下就可发生。
虽然老年人骨折愈合能力比年轻人缓慢,重度骨质疏松及骨软化症不利于骨的愈合,但根据临床观察和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老年人骨折愈合时间并不比成年人延长,骨折的愈合率也不低于成年人。老年人骨折愈合后的功能恢复远较年轻人差。长期的关节固定必然导致关节强直,甚至关节功能丧失。肢体固定又可引起局部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病人经固定后,骨吸收现象较正常人更多,因而对老年人骨折的治疗原则应当避免广泛而长期的外固定。因老年人常并存心血管系、呼吸系疾病及糖尿病等,故对老年人的创伤处理不能仅限于创伤的局部治疗,更应重视整体治疗,而且它常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应尽可能避免长期卧床和广泛的外固定,否则容易引起呼吸、泌尿系感染,褥疮及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这是制定治疗方案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早期下地活动与关节功能锻炼是防止并发症,提高疗效的基本原则。在目前麻醉和手术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的情况下,手术的安全性也随之而提高。实践证明,老年人对手术和麻醉有一定的耐受性。近来多数学者对7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下肢骨折趋向于手术内固定,使之早期离床活动,对防止并发症和恢复关节功能有利。骨创伤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的损伤,对其治疗既要慎重,又要积极。老年人对功能的要求比年轻人低,但是仍应力争取得满意的效果,以减轻活动能力已受限的老年人进一步的病残。
老年人常发生的是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及桡骨下端骨折。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老年人骨质疏松,股骨颈部结构脆弱,在平地滑倒,床上跌下或下肢轻微外旋扭转时即可发生骨折。不少老年人在骨折前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或肺功能不全等并存病。骨折后又因长期卧床极易并发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以及血栓性疾病。股骨头血液供应差,高位的囊内骨折不易愈合,而且容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复位固定后的股骨颈,常因承受较大的剪式压力,影响内固定的效果。由于以上原因,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常不够理想。本病主要症状为疼痛、不能站立与行走。当有明显移位时,可出现肢体缩短与外旋畸形。但在外展嵌入型骨折,有时由于疼痛较轻,畸形不明显,尚能步行。因此应当警惕,以免误诊或漏诊。对老年人的髋部损伤,均须进行髋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以排除骨折。老年股骨颈骨折以囊内非嵌入型占大多数,外展嵌入型较少。前者需采取手术治疗,后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但因嵌入型和错位型有时在X线片上不易明确鉴别,即使外展嵌入型骨折能良好愈合,但在卧床期及护理过程中难免有骨折移位,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外展嵌入型骨折也以内固定治疗为宜。内固定治疗有利于患者早期坐起和离床活动,可减少并发症。对于三周以内的新鲜骨折都主张用内固定方法。国内使用三翼钉较为普遍。近年来也有采用鹅头钉、多数钢钉等内固定方法。国外使用交叉螺钉内固定、加压固定等方法,在不同程度上使骨折愈合率有所提高。对于70岁以上老年患者,如属股骨头下型高位股骨颈骨折,并有明显错位,估计骨折难以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性极大者,宜采用一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患者可以早期离床活动和负重。
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或骨折不愈合者可采取粗隆间或粗隆下截骨术。国内有人对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仍采用三翼钉内固定治疗,获得成功。近年有采用股方肌带蒂骨瓣植骨加三翼钉内固定,明显地提高了疗效。对已有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头塌陷、碎裂或股骨颈吸收,骨不愈合者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于早期骨不连接的患者,尽量推迟其负重时间,有时可能获得再愈合。目前,股骨颈骨折尚有20%发生骨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在20~40%,术后功能恢复满意者仅有50~70%,骨折即使愈合后,1~2年内仍有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年人也常见。大部分由于间接暴力引起,但也可由于直接暴力冲击大粗隆部致伤。股骨粗隆部为松质骨,老年人又往往有骨质疏松,因而粉碎性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但该部位骨面有广泛肌肉附着,血液供应十分丰富,骨折不愈合者极为少见。股骨粗隆间骨折以不稳定者占多数,手术或非手术疗法都可取得较好的愈合,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状与体征是髋部剧痛,下肢缩短,外旋畸形,并可见局部皮下瘀血,粗隆部有明显压痛。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首先应注意患者全身状况,预防长期卧床引起的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骨牵引疗法,方法简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用骨牵引治疗者,髋内翻畸形的发生率较高,可达30~40%。目前有采取内固定治疗的趋向,其优点是减轻疼痛,可早期活动,避免因长期卧床牵引带来的并发症,手术后很少发生髋内翻畸形。术后次日即可坐起,切口拆线后可扶双拐下地活动。术后2~3月即可获得牢固的骨性愈合。
桡骨下端骨折 桡骨下端骨折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前者多见,又称为Colles骨折,后者少见。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是老年人骨折中较常见者。老年人骨质疏松,网状骨更为明显。不慎摔倒手掌着地,外力作用于桡骨下端网状骨部位(在桡骨下端2~3cm范围内),即可发生骨折。暴力轻时,骨折轻度嵌插无明显移位; 暴力较大时,骨折远端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断端互相重迭嵌插,手腕部形成似餐具“银叉”状畸形,局部肿胀常伴有尺骨茎突撕脱骨折或下尺桡关节三角软骨撕裂,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与桡侧偏斜。老年人外伤后,腕部肿胀疼痛或出现典型畸形,局部压痛明显者,应进行X线检查以确定诊断。若骨折无明显移位,不需整复治疗,可直接用小夹板固定。对有移位的骨折,则必须进行复位及夹板固定,否则将会影响腕部功能,复位方法是牵引,拉开重迭相嵌处,并向尺侧偏斜及掌层复位,矫正骨折远端向背侧与桡侧偏斜移位。复位后用小夹板固定,吊带托起,抬高患肢,并嘱患者忍受疼痛,作伸屈手指及掌指关节的握举活动,只有早期活动才能使肿胀消退。老年人容易发生肩僵直,所以除上述活动外,还须注意肘及肩关节的锻炼活动。夹板固定后,如果出现肿胀及疼痛严重,手指麻木,皮肤变紫时,应即刻复查。一般四周后即可除去外固定。老年人功能恢复较慢,故除主动积极锻炼外,还应配合理疗及按摩,促进功能早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