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血压
老年人血压是指因机体老年性变化而出现的血压改变。老年人动脉(特别是大的动脉)管壁硬化失去弹性,以及调节血压的血管舒缩中枢发生了老年性变化,产生血压调节功能的减退。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而缓慢进行性的升高直到75岁,舒张压升高较小至65岁以后反而有所下降。老年人易发生高血压,也容易产生低血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血压标准值为160/90mmHg。高血压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国内资料60~69岁高血压患病率为17.23%,地区小范围抽样调查老年人患病率可达49.9%。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波动性大,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病死率也高,是极应注意的老年病。老年人低血压将导致严重并发症,也不应忽视。
老年人高血压 老年人高血压表现为两种类型: 最多见的一类是收缩期高血压,其收缩压≥160mmHg,而舒张压在正常范围内。另一类为舒张压高于95mmHg而收缩压在160mmHg以上或以下,如原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属于此类。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是因大动脉硬化,血管壁弹力减少致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偏低,脉压增大。老年人血压很易波动,常因变换体位、情绪不稳、季节变化或服用降压药或镇静药而使血压有较大的波动。一日内收缩压可相差40mmHg,而舒张压可相差20mmHg。这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老年人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者,多数是原发性高血压,部分是肾性高血压的患者存活到老年。老年人恶性高血压很少,因恶性高血压患者发病早,病情重,死亡早,很少能活到老年。老年人感觉迟钝,自觉症状不明显,常无主诉,而是偶然在查体中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老年人高血压因增加心脏负担及促进动脉硬化,故多引起心、脑、肾的并发症。在中国高血压病的死亡原因以脑血管意外为最多,其次为心力衰竭和尿毒症。这与欧美国家以心力衰竭占首位,其次是脑血管意外和尿毒症有所不同。有高血压的老年人饮食要限盐限脂肪,过胖的人要减轻体重,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激动,勿过度疲劳,但要避免长期卧床。每天有适当体力活动如散步、打拳、体操、气功等。药物可先试用噻嗪类药如双氢克尿塞,效果不好时,可用利血平、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肼苯哒嗪和甲基多巴等。老年人对药物敏感,血压易波动,故用药须慎重,特别是强力的降压药,剂量要小。血压下降不要过快过低。一般收缩压维持在160mmHg左右即可。因血压过低会减少对脑、心、肾等主要生命器官的血流灌注而影响其功能。
老年人低血压 老年血压低于100/60mmHg为老年人低血压。多见于营养不良和体质差的老年人,多数无症状,而在查体时发现。一般无临床意义,不需治疗。药物引起的老年人低血压,多见于用降压药和镇静药后。患者常感头痛、头晕、健忘、胸闷、心悸、甚至晕厥。这些症状与病因有关,应针对病因治疗。
位置性低血压 老年人由仰卧位至站立位时,其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舒张压下降超过5mmHg,且同时出现脑缺血症状者,称位置性低血压。老年人位置性低血压常因植物神经失调和压力感受器功能减低引起,当站立时不能通过反射增加心率及周围血管收缩以代偿维持正常血压。多见于长期卧床或衰弱的老年人,或广泛下肢静脉曲张、血栓静脉炎患者,也可是特发性位置低血压 (也称Shydrager综合征)。在心率慢或周围血管张力低时容易诱发本症。患者由卧位突然站立时或长久站立时感觉两腿无力、神志恍惚、面色苍白、紫绀、颤抖、甚至失去知觉,以至跌倒。以上症状易在清晨起床和夏季天气热时发病。发病时让病人平卧,症状可很快消失。治疗首先要寻找可能诱发的原因,如镇静药或降压药等,应停药观察其反应。其次是平日加强锻炼,增加体质。久病卧床者可取半坐位,晚上睡高枕头。平时动作宜慢,经常变换体位训练压力感受器,还可穿弹力袜或腹带,以帮助下肢血液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