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查
临床上常用的老年人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查有脑电图和肌电图。
脑电图 脑电图反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树突及突触的电活动。老年人由于脑的生理及形态的变化,其大脑皮层的电生理活动与儿童相似,其特点为
❶α波频率变慢,由每秒10周降至每秒8~9周,一部分病人甚至降至每秒8周以下。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人统计,α波频率低于每秒8周在60~69岁老人为2%,70~79岁为6%,80岁以上为24%。
❷异常的脑电图发生率明显增加,发生局灶异常为20~31%,弥散异常(包括轻度异常)为8~14%,混合异常为8~12%。而对照的18~54岁组无一例有局灶异常。
❸老年人仍能担负高度技巧性工作者比不工作者其弥散异常发生率较低,而局灶异常率相差不大。
❹老年人中随年龄增长脑电图正常率逐渐下降,主要表现为弥散慢波增多,而局灶异常则并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❺弥散快波紊乱随年龄增多而减少。
❻局灶异常主要为颞叶局灶性θ或δ活动,以左侧多些,左右比例约2:1。在前额部比头顶作参考电极较易发现、局灶异常可能由于隐区的小中风所致。
脑电图检查的适应症和脑电图的特征有
❶癫痫: 老年人发生的癫痫多为症状性。如发现有局灶性异常,而并无中风的病史,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转移病灶或颅内肿瘤。如有中风病史,虽发现有局灶性异常,应追随观察。
❷头部外伤: 脑电图检查发现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病灶处α波抑制(包括波幅减低)及病灶处局限性失律。但脑电图异常偶可出现于对侧。发展很慢的硬脑膜下血肿有些可以正常。
❸脑肿瘤: 脑电图异常可由于颅内压增高或局灶性影响引起,与肿瘤的性质及发展的速度有关。半球凸面的转移瘤及发展快的胶质瘤常呈现明显的δ波病灶,转移瘤还可以出现多病灶性异常。转移瘤用皮质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暂时好转,脑电图也好转。转移瘤的脑电图异常率高。
❹脑血管病: 对发展比较慢的脑血管病与脑瘤鉴别有困难时,可进行动态脑电图检查。病灶不是很广泛的偏瘫或不全偏瘫病人,急性期脑电图可以正常,如有异常则四周后往往恢复;而脑瘤局灶性异常则逐渐增加。
❺意识障碍: 脑电图可以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意识障碍,对没有明显神经系定位体征的病人,还可发现有无局灶性改变。典型的三相比较支持肝昏迷。昏迷的脑电图所见比较恒定,而睡眠的脑电图波动性比较大。
❻智能减退: 老年性痴呆脑电图表现为波率减慢,弥散性异常,额、颞部可能比较明显。Jakob-Creutzfeldt病可以在弥散性慢活动及电位活动抑制的背景上出现阵发的高电位尖波。
❼人格改变及行为异常: 在多数情况下,脑电图可以鉴别是器质性改变还是功能性异常。
肌电图 肌电图是通过记录肌肉活动时肌肉纤维的动作电位以了解神经及肌肉的状况。可用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来诊断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疾病以及脊髓前角细胞疾病。肌电图描记时常用同心圆针状电极及皮肤电极。老年人神经传导速度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减慢。肌电图检查的适应症和肌电图的特征为
❶周围神经疾病: 老年人周围神经病变在肌电图上可出现插入电位延长,去神经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减少,用力收缩时干扰相减弱,甚至可呈单纯相,多相波增多,运动单位电位正常或稍减低(偶可增高),平均运动电位时间正常或稍延长,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一般轻度减慢,也可以正常,终端潜伏期延长。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一般均减慢。
❷神经根病变: 老年人的颈、腰脊椎病较常见,肌电图表现与周围神经病变相似,但神经传导速度在早期常为正常,按神经节段支配进行检查可有助于鉴别根性或干性损害。
❸脊髓前角病变: 运动神经元疾病可以见于老年人。肌电图在多数情况下可帮助与周围神经病变相鉴别。肌电图可见去神经电位,有时出现假性肌强直电位。束颤一般比较显著。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常呈单纯相,但电压增高,有时表现为巨大的多相单位,运动单位领域亦扩大,但后期病人亦可呈现肌病样肌电图。
❹肌无力综合征 (又称Eaton-Lambert综合征):恶性病变尤其是肺癌可伴发肌无力综合征。肌电图用系列波刺激(如每秒1~3周)则波幅递减,对频率快一些的刺激(每秒≥10周)则在一段时间内电位的幅度反而渐增。
❺肌病: 内分泌性肌病和多发性肌炎均可见于老年,内分泌性肌病中以甲亢性肌病较为常见,呈慢性或亚急性,以近端无力为主,有肌肉萎缩。肌电图可见典型的肌病特征,用力时呈病理干扰相,动作电位平均时间缩短,多相波增多。多发性肌炎肌电图除有肌病的表现外还可见到插入电位延长,并且常出现纤颤电位。如肌肉损害比较重则动作电位波幅均明显减低,但仍呈干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