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临终护理又称“老年人临终关怀”。老年人在生命即将终结之时受到的人道主义关怀。“临终关怀”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而兴起的一种慈善事业。它通过专门机构,在医疗、护理、心理咨询、社会服务等方面关怀临终病人,使他们在生命最后阶段感到温暖、满足,带着微笑走向生命的终点。临终关怀在发达国家研究较早。1967年,英国的桑德斯博士经过19年的筹备而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即圣克里斯多福“安息所”。1971年,美国的约翰·马汉尼先生也成立了临终关怀组织,并担任主席,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刚刚起步,1988年10月由天津医学院副院长崔以泰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校长、临终关怀研究专家黄天中先生发起,在中国兴办中美合资的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抽出一批从事内科、外科、护理、心理、卫生等专业的高级研究人员参加,主要致力于临终医疗和医药、临终护理照料、临终心理关怀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世界上已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建有临终关怀机构。英国已发展至100余所,美国已达1900多所。临终关怀机构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1) 作为独立的专门的临终机构,即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 或 “安息所”;(2) 以某一病房形式附属于综合性医院; (3) 社区服务组织派专门医护人员实行家庭式的特护。中国1988年自天津医学院建立了第一个临终关怀病房以来,上海、北京、西安、沈阳、青岛等地相继成立了近30所临终关怀医院或病房。北京松堂医院临终关怀病房,对病人实行24小时护理,每天喂5次饭,还要为病人过生日,讲故事,尽量解除他们的痛苦。上海市有三家由退休职工建立起来的临终护理院,共有166张床位,专收住中风后遗症、衰老症、植物人及其他重病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病患者。“临终关怀”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事业,在中国发展这项事业,仅凭医护人员的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为了筹集资金资助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设在北京东皇城根南街35号的 “中国老年基金会”临终关怀基金募集部于1992年12月3日成立。这项事业在我国推广和发展,无疑可以减轻已经成为主体的 “四、二、一”结构家庭 (即每一青年夫妇二人,要共同照料他们各自的父母和独生子女,家庭中形成了四位老人、两位青年、一个儿童的结构)的负担,从而对计划生育、“老有所医”等基本国策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社会保障。临终关怀已发展成为一门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护理学的独立学科。一种使临终患者在人生哲理上醒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揭示人生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的两属性的“优死教育”在临终关怀中也应运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