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老子学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老子学派 老子学派以老子哲学思想为主的学派。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他认为“道”是万物的主宰:“道者,万物之奥(主)”(《老子·六十二章》);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道”是一种生于天地之先,处于万物之外,无形体、无匹敌、无所不在的精神,因此也称作“无”或“虚无”。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提出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事物都包有相互对立的两方面。还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老子·二章》),认识到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强调对立面之间的转化: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但他忽视了对立面转化的客观条件,主张守雌守柔,自然无为,并认为“道”的运动“周行不殆”,事物的发展从无到有,最终又都“复归于无极”(《老子·二十八章》),具有消极被动和循环论色彩。认为认识的目的是把握 “道”,“道”具有超感觉、超理性的特点,提出一条“静观玄览”的神秘主义认识方法。对儒家“举贤才”的主张持批判态度,“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三章》)。既反对法家的法治,也反对儒家的礼治,认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主张“无为而治”,以为万恶皆始于 “有为”,欲使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老子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否认传统的天命思想和先王、鬼神权威。他所提出的“天道自然无为”这一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韩非、《淮南子》、荀子、王充代表着一条路线,《庄子》内篇、王弼等代表着另一条路线。 ☚ 道家学派 庄子学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