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飞龙掌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飞龙掌血 【概况】: 异名 血莲肠、见血飞(《分类草药性》),血见愁(《贵阳民间草药》),大救驾(《贵州民间药物》),三百棒、见血散(《湖南药物志》),散血丹(《广西药用植物名录》),飞龙斩血(《云南中草药选》)。 基源 为芸香科飞龙掌血属植物飞龙掌血的根或根皮。飞龙掌血属全世界仅1种,中国亦产。 原植物 飞龙掌血Toddalia asiiatica(L.)Lam.,又名簕钩(广东),牛丹子(海南)。 历史 飞龙掌血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谓:“生滇南,粗蔓巨刺,森如鳞甲,新蔓密刺,叶如桔叶,结实如枸桔,微小。”所述即本种。 形态 木质藤本,小枝常被短柔毛,具细小皮孔和下弯的皮刺。 叶互生,3数复叶;小叶近革质,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5~9cm,宽1.5~2.5cm,先端尾尖或急尖,基部楔形略偏斜,无柄,上面深绿色,具光泽,嫩时沿中脉被短柔毛,下面浅绿色,边缘有细锯齿,齿缝及叶片有透明腺点。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于侧枝上;花单性,白色、青色或黄色;萼片5~4,基部合生,裂片卵形,长不及1cm,初时外被短柔毛,边缘被短缘毛花瓣5~4镊合排列,长圆形,外被短柔毛;雄花瓣长约3mm;雌花瓣比雄花瓣略长;雄花雄蕊5~4;雌花退化雄蕊5~4,雌蕊由8~4合生心皮组成,每心皮1室,无花柱,柱头头状。 肉质小核果,橙红色至朱红色,球形,直径8~410mm或更大,果面平滑,上有3~5条肋纹,8~4室,每室有1种子。种子肾形,黑色,种皮硬骨质,胚乳富含油质。花期10~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52页.图2834) 生境与分布 生于2500m以下山坡、路边或灌丛疏林中。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甘肃南部、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湾、湖北西南部、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非洲东部、亚洲南部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采收后截成长约30cm的小段,洗净,晒干。 药材主产于湖南、广西、陕西、四川、贵州。 鉴别 性状 根圆柱形,略弯曲,长约30cm,直径5~35mm;表面灰棕色至灰黄色、粗糙,有细纵纹及花斑纹,有的具有多数疣状突起,栓皮易脱落,露出棕色或红棕色皮部,剥去皮部可见木质柱,纹理平直细密。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与木部界限明显,木部淡黄色,年轮显著。 气微,味苦。 显微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十列木栓细胞。皮层宽阔,散有较多油室。韧皮部外侧伴有晶纤维和石细胞群,石细胞呈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壁厚,胞腔明显;韧皮部中散有较小的油室和晶纤维束。木质部导管呈类圆形,直径18~95μm,单列断续放射状排列;木纤维发达,围绕于导管;木射浅宽1~2列细胞。 本品薄壁细胞多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直径8~20μm。(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06) 理化 取样品粉末0.5g,加乙醇回流提取30分钟,提取液浓缩至小体积,点于硅胶G(加磷酸二氢钾-CMC铺板)板上,以四氯化碳-甲醇(40∶2)为展开剂,以白屈菜红碱为对照。 展距16cm,展开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69)。 。【化学】: 含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ine,Toddaline)、去甲白屈菜红碱(Norchelerythrine)、白屈菜红碱φ-氰化物(Chelervthrine φ-cyanide)、茵芋碱(Skimmianine)、氧化白屈菜红碱(Oxychelerythrine)、小檗碱、二氢白屈菜红碱(Todclalinine,Dihydrochelerythrine)、8-乙酰基二氢白屈菜红碱(8-Acetyldihydrochelerythrine)、8-羟基二氢白屈菜红碱、8-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勒欓碱(Avicine)、二氢勒欓碱、二氢两面针碱(Dihydronitidine)、崖椒碱(γ-Fagarine)等20种生物碱[1~4]。 又含香豆素成分;飞龙掌血内酯(Toddaculin)、陶达洛内酯(Toddalolactone)、考九里香素(Coumurrayiin)、异虎耳草素(Isopimpinellin)、虎耳草素、飞龙掌血酮(Toddanone)、飞龙掌血醇(Toddanol)、飞龙掌血素(Toddasin)(1)、飞龙掌血烯酮(Toddalenone)、环氧飞龙掌血内酯(Aculeatin)等[1,3]。此外还含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挥发油等成分[2]。 参考文献 [1]Chem Pharm Bull 1983;31(9)∶3330 [2]Phytochemistry 1982;21(1)∶252 [3]Phytochemistry 1980;19(6)∶1258 [4]Indian JChem Sect B 1979;17∶299 。【药理】: 根、叶均含白屈菜红碱,为神经肌肉毒,对心脏也有抑制作用。对豚鼠小量可引起流产,大量则引起全身麻痹、死亡[1],对某些细菌、真菌及病毒有抑制活性[2,3],根中还含白屈菜红碱甲醇化物,能延长小鼠艾氏腹水癌的生命[4];体外对KB细胞毒作用浓度为4~5mg/ml[5];它也有抗微生物活性[6],根中所含的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但强度较弱[7];它也有抗菌作用,挥发油中的丁香酚、香茅醇有某些抗菌作用,治疗毛细血管脆性效果较芦丁强[9],由根茎制成的注射液有较好的消炎作用,抑制肉芽形成,并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能还有镇静作用[10]。 参考文献 [1]The United States Dispensatory.24ed.J.B.lippincott Company,1947∶1633 [2]CA 1977;87∶47993m,1978;88∶164809p,89∶100745c [3]中草药 1981;12(1)∶1,Planta Med 1981;43(2)∶161 [4]化学学报 1980;38(6)∶535 [5]J Med Chem 1974;16(8)∶939 [6]J Nat Prod 1978;41(2)∶145 [7]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87 [8]Planta Med 1981∶43(2)∶116 [9]CA 1969;70∶55338s.1971∶74∶130372m [10]湖南医药杂志 1979;6(6)∶52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功效 祛风,止痛,散瘀,止血。 主治 风湿疼痛,胃痛,跌打损伤,吐血,衄血,刀伤出血,经闭,痛经。 ❶ 《分类草药性》:“散血破气,治风湿筋骨疼痛,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或研末。 外用:研末撒敷或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五加皮、威灵仙、牛膝,治风湿关节痛。 ❷ 配木香、川楝子,治胃脘疼痛。 ❹ 配三七、白茅根,治吐血、衄血。 ❺ 配桑白皮、大黄,治跌打损伤。 ❻ 配红花、大黄,治外伤性肿痛。 方选和验方 ❶ 《湖北中草药志》:“治风湿关节痛:飞龙掌血12g,五加皮、牛膝、石楠藤各15g,松节9g,水煎服。” ” 若属闭合性骨折,待整复成功后,再将药液慢慢渗透到内层绷带上,然后上夹板固定,或先上夹板,再将药液从夹板之间的缝隙浸入,1日1次。 在外敷时配合红外线照射则效果更佳。” 1次止痒,2~3次即愈。” ” 单方应用 ❶ 《湖北中草药志》:“治胃痛,腹痛:飞龙掌血9g,青木香6g。水煎服。 ” ” 食疗 《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血滞经闭:见血飞60g,大血藤60g,川牛膝60g,红花15g。泡酒,每服5~15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