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道德经》laozi he《daodejing》
老子是我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姓李, 名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担任过周守藏室的史官。相传他撰著《道德经》五千言, 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道德经》 又称《老子》, 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一般认为,《道德经》是战国时代成书的,和春秋时期的老子其人并不在同一个时代。《道德经》对于事物之间的矛盾对立有了广泛而深刻的认识,书中曾举出许多矛盾的对立面的事例,如有无、生死、祸福、巧拙、善恶、得失等。这些矛盾的对立面不仅相互依存, 而且相生、相成并互相转化, 如谓 “有无相生,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 前后相随”,又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认识具有着朴素的辩证观点。《道德经》认为天下万物的本体是“道”。“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它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臭又无时无地而不存在。所以说,《道德经》的 “道”是关于万物本体的学说。《道德经》的政治主张是回复到 “小国寡民”的时代,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政治理想显然带有许多消极落后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