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翁方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

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乾隆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内阁学士。精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尤长考证。论诗以“神韵”为肤廓,以“格调”为空疏,故别倡“肌理”说救之,一时与“性灵”说相抗衡。宗江西派,出入黄庭坚、杨万里。喜以考据入诗,曾被袁枚讥为“填书塞典,满纸死气”。其理论和创作是考据学派统治下的产物,对近代宋诗运动有影响。书学欧阳询、虞世南,隶法史晨、韩勑诸碑,谨守法度。著有《复初斋诗集、文集》、《石洲诗话》、《小石帆亭著录》、《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苏米斋兰亭考》、《苏诗补注》等。

☚ 姚鼐   高鹗 ☛

翁方纲

翁方纲

见“文学”类。

☚ 罗聘   张敔 ☛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

字正三,号覃溪,又号苏斋。顺天府大兴(今属北京)人。清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翰林编修,擢国子监司业,官至内阁学士。先后典试江西、湖北、顺天乡试,曾督广东、江西、山东等省学政。方纲精研经术,著有《诗附记》、《礼记附记》、《论语附记》、《孟子附记》、《经义考补正》等书。尤精金石之学,所著《粤东金石略》、《两汉金石记》剖析毫芒,并参以《说文》等书,考证至精。亦精于诗学,有《杜诗附记》、《苏诗补注》以及《石洲诗话》、《小石帆亭著录》等著作。方纲屡主学政,享高寿,一时名士才子多出其门,成为一代诗学领袖,对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间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清初至乾隆前半期诗坛为神韵说、格调说所牢笼,格调说易流于空疏,神韵说则近于寥阒,方纲别树一帜,强调在“研理”、“观书”的基础上,倡导肌理说,开创了“学人之诗”。其诗学宋,注重铺叙刻画,如陆廷枢所言:“覃溪自诸经传疏,以及史传之考订、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贯彻洋溢于其诗。”(《复初斋诗集序》)诗多为题画题字、说道论艺、行旅访古之作,如《石鼓歌》、《苏诗补注刻成有述》、《拱北楼刻漏歌》等。善用赋体,对于所描写的事物刻画得穷形极相,充分表现出其描写之才能,如张维屏所言:“《复初斋集》中诗几乎言言征实,使阅者如入宝山,心摇目眩,盖必有先生之学,然后有先生之诗。”(《听松庐文钞》)方纲以学问入诗,平庸之作便流于枯涩呆板。洪亮吉批评肌理派时云:“只觉时流好尚偏,并将考证入诗篇。美人香草都删却,长短皆摩《击壤篇》。”(《道中无事偶作论诗绝句二十首》)袁枚也批评翁方纲说:“天涯有客号詅痴,误把书抄当作诗。”(《仿元遗山论诗》)这些批评虽不无以偏概全之嫌,却切中其部分作品之要害。方纲也有一些写景抒情小诗颇可诵,如:《寄内》中的“三千里外挑灯话,四十年前听雨心”;《韩庄涧》中的“秋浸空明月一湾,数椽茅店枕江关”。无论写情,还是绘景,在摆脱学问之后,显示出其清新感人的一面。著有《复初斋诗集》、《文集》,《复初斋集外诗》、《集外文》等。《清史稿》卷四八五有传。

☚ 施朝幹   吴骞 ☛

翁方纲1733—1818

字正三,号覃溪、覃溪老人、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文学家。乾隆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充考官、督学政,累官至内阁学士。长于金石、谱录、书画、辞章。著有《复初斋诗集》七十卷、《复初斋文集》三十五卷、《石洲诗话》八卷、《小石帆亭著录》六卷、《经义补正考》十二卷、《粤东金石略》等。
索引:翁方纲,正三,覃溪、覃溪老人、苏斋;石墨楼、小知大年之室、诗境、苏米斋、宝苏室、复初斋、三万卷斋、三汉画斋、小蓬莱阁、有邻研斋、卣研斋、塔下山房、嵩阳真迹之斋、两香谷园、两香斋、晋观堂、兰盟书屋、松竹双清书屋、绿砚斋、小石帆亭。

翁方纲1773——1818

字正三,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著有《复初斋集》、《小石帆亭著录》、《石洲诗话》等。
翁方纲针对王士祯“神韵说”的弊病,提出了一种重学问重章法的诗学理论——肌理说。他在《杜诗“精熟<文选>理”理字说》中指出:“理,其在于人则肌理也,其在于乐,则条理也。理之经即言有序。”因此他论诗的基本主旨就是重质实、重章法。他认为神韵说不仅立论偏颇,而且论诗也相当狭窄,掩盖了唐诗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抹杀了唐代诗人们独特的创作个性。他指出:“窃谓一人自有一人神理,须略存其本相,不必尽以一概论也。阮亭三昧之旨,则以盛唐诸家全入一片空澄淡泞中,而诸家各指其所之之处,转有不暇深究者。”鉴于此,他论唐代诸家,不仅“存其本相”,还深究诸家“所之之处。”其评杜甫诗云:“杜公五言诗自秦州入蜀纪行之作,篇篇可抄,即至晚岁湘衡诸什,愈劲直愈含蓄。含蓄云者,岂短篇冲淡之谓乎?”评白居易诗云:“白公之为广大教化主,实其诗合赋、比、兴之全体,合《风》、《雅》、《颂》之诸体,他家所不能奄有也。若以渔洋论诗之例例之,则所谓广大教化主者,直是粗细雅俗之不择,泥沙瓦砾之不拣耳。”可见他对神韵派的批评是直接而尖锐的。不过,他的诗论中还有着明显的调和神韵、格调、章法的倾向。他评孟浩然诗云:“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举唐初以来诸笔虚笔实,一洗而空之,真一快也。”评李白诗云:“太白五律之妙,总是一气不断,自然入化。”评王孟韦柳云:“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真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柳州稍重,然妙处亦不复减。”此外,对韩愈、孟郊、李贺及晚唐诸诗人,翁方纲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褒贬,从总的倾向上来看,他还是推崇盛唐而贬低中晚唐的。如评姚合诗云:“姚武功诗,恬淡近人,而太清弱,抑又太尽,此其所以渐靡靡不振也。”翁方纲的诗论直接开起宋诗派,对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翁方纲1733—1818年

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清学者、金石学家。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累迁至内阁学士。先后典江西、湖北、江南、顺天乡试,督学广东、江西、山东。嘉庆四年(1799年),左迁鸿胪寺卿。潜心经术,宏览多闻。工书法,长于书画、词章之学,于金石之学尤精审。著述甚丰,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名考》、《十三经注疏姓氏》、《春秋分年系传表》、《论语附记》、《尔雅附记》等多种,皆行于世。《清史稿》有传。

翁方纲公元1733——1818

字正三,号覃溪,晚年号苏斋。清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平生悉心汲古,博览群籍,尤精金石考据之学。著《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经义考补正》、《瘗鹤铭考补》、《通志堂经解目录》、《礼经目次》、《十三经注疏姓氏》、《春秋分年系传表》、《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论语附记》、《尔雅附记》、《诗经附记》、《孟子附记》等书,均传于世。另外,诗文也有很深造诣。在诗歌理论上创“肌理说”。

翁方纲

清代书法家。1733年生,1818年去世。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19岁举进士,66岁时授鸿胪寺卿。官至内阁学士,工诗文,精鉴赏,长于金石考据,对著名碑帖考证题跋很多。他擅长行、楷书,师法欧阳询、虞世南,紧守法度,以至终生未脱唐楷范囿。而他对金石文字的考证和碑学书家的主要特征却没有在其书法作品中得到反映。传世著述颇丰,主要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苏米斋兰亭考》、《苏斋题跋》、《石洲诗话》等。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Weng Fanggang

清代诗人。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翁方纲平生精研经术,尤擅长于金石考据之学。他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导者,与性灵派抗衡,认为“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实际”(《复初斋文集·延辉阁集序》),“为学必以考据,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要求内容切实,力求风格细密;凡立意构思、铺陈排比、用字辨音,都要仔细研究。但他强调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读书学古之中,所以,他实际上不过是提倡一种学人之诗,为当时一些考据人士以故纸材料入诗提供理论根据。翁方纲“诗宗江西诗派,出入山谷、诚斋”。喜欢以考据入诗,写了不少令人生厌的“学问诗”。这类诗多七言古诗,诗前有序或题注,往往写得佶屈聱牙,毫无诗味。如《成化七年二铜爵歌》、《汉石经残字歌》等。较为可读的是他的某些写景诗。另外有一些记述作者生活行踪、世态见闻的诗,但大都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等。

☚ 姚鼐   汪中 ☛

翁方纲1733—1818

清书法家、金石学家、文学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于金石谱录、书画词章皆能抉摘精审,书法最精,冠绝一时。论诗创“肌理说”,主张“义理”与“文词”结合,把经史考证、金石勘研写进诗词。有《复初斋文集》三十五卷、《复初斋诗集》七十卷及金石著作多种。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官至内阁大学士。工书,尤善隶书,楷书学欧阳询、虞世南,谨守法度,常为论者所讥。隶书取法《史展碑》、《韩敕碑》诸碑,自成风格。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诗人、书法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年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曾任内阁学士。翁方纲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创始人。肌理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儒学经籍为基础的“义理”和学问,一是词章的文理。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翁方纲作诗2800余首,主要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学问诗”。他精于考据,把经史、金石的考据勘研写进诗中。另一类是记述作者的生活行踪、世态见闻、写山水景物的诗。翁方纲的著作有《复初斋文集》、《石洲诗话》、《苏米斋兰亭考》、《两汉金石记》等。

☚ 乾隆三家   汪中 ☛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

清书法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年号苏斋。直隶(今北京)人。官至内阁学士。能诗文,精签赏、考证碑帖名迹。书学欧、颜、虞。谨守法度,尤善隶书。近人马宗霍称:“然小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后庵所能到也。”据称,翁覃溪先生能于一粒芝麻上写“天下太平”四字。六七十岁尚能为蝇头小楷。清包世臣称:“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体其体势,而笔法无闻,不止‘无一笔是自已’也。”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等。享年85岁。

☚ 王文治   何绍基 ☛

复初斋集外文/复初斋文集补遗

☚ 愚谷文存   复初斋集外文 ☛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

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进士,曾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于考据、金石、书法之学,又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首倡者。论诗调和了王士祯“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以“肌理”说予以新的解释,重张复古旗帜,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喜作学问诗,缺少人之性情。文章醇正厚朴,不失章法,然鲜活不足。著有《复初斋文集》《复初斋诗集》等。

☚ 吴骞   管世铭 ☛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诗人、诗论家。字正之,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有《复初斋诗集》、《复初斋文集》、《石洲诗话》以及《两汉金石记》、《苏米斋兰亭考》、《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等学术著作。毕生致力于经学,兼长金石、谱录、书画,词章。论诗反对“神韵”、“格调”、“性灵”,力倡“肌理”,主张“义理”与“文词”相结合,要求把经术和学问化入诗。其诗宗宋“江西诗派”,出入于黄山谷、杨诚斋之间,所作多带有浓重的书卷气息和学究色彩,以致意境贫弱,韵味淡薄。其主张与实践直接影响到近代诗坛的“宋诗运动”。

☚ 赵翼   汪中 ☛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

清文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擢司业。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顺天乡试,又曾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累官至内阁学士。毕生穷究经学,并长于金石、谱录、书画,而书法尤精,其书学欧阳询、虞世南,谨守法度,冠绝一时,与同时的刘墉、梁同叔、王文治齐名,亦以词章显名。论诗创“肌理说”,注重学问和义理,推崇江西诗派的黄庭坚。至嘉庆中,成为诗坛的一位领袖,其“肌理说”亦影响到近代的宋诗运动。一生著述甚丰,有《复初斋文集》、《复初斋诗集》、《石洲诗话》、《两汉金石记》、《经义补正考》等著作多种。于乾隆五十六年来山东督理学务,任职3年。足迹几遍山东全境。东至芝罘(今烟台)、西到东昌(今聊城),南临曹南(今菏泽)、北往德州。于按临考试诸生之余寻访名胜古迹,搜求汉魏碑刻拓本及金石文物,同时写下了不少表现山东风物的诗篇。曾出面捐资以修建房屋保护嘉祥汉代武梁祠画像石。在山东为政之余编定了《通志堂经解目录》、《经义考补正》、《小石帆亭集》等著作。所书《铁公祠记》石刻,至今仍存于济南大明湖公园内。

☚ 殷士儋   爱护粮食的人 ☛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

清乾嘉时学者、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叔,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少有才思,早年得志,20岁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毕生研究经史,尤擅金石学。工书法,善诗文。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山东学政,在任职三年时间内,足迹遍山东,按临考试诸生之余,探访名胜古迹,寻求金石文物,与山东及寓居山东的金石学者黄易、邢澍、武亿、桂馥、周永年、李东琪等过从甚密。对山东考据学、金石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孔子庙堂碑存字》及《复初斋集》、《通志堂经解》、《经义考补正》等。

☚ 颂簋   爱国遗址 ☛

翁方纲1733~1818Weng Fanggang

poet,literator and scholar of the Qing Dynasty. Works:Collected Works of Fuchu Studio,etc.

翁方纲1733—1818

清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字正三,号覃溪、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历充考官,督学政,官至内阁学士。毕生研究经术,尤长于金石学。工书法,冠绝一时。其诗喜杂考据,又有许多题咏金石图画的作品。论诗注重学问和义理,为肌理说的创始者。有《两汉金石记》二十二卷、《经义考补正》十二卷及《复初斋集》等。

翁方纲1733—1818

清朝学者。字正三,号覃溪。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进士。历任侍讲学士、学政、国子监司业、内阁学士、鸿胪寺卿等。生平精研经术,尤长于金石之学。他认为考订之学,盖出于不得已,因事有分歧、说有不同、意有隐僻而考订之。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粤东金石略》、《复初斋文集》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