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義(义)Yì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河南之义马、湖北之洪湖、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灌阳及荔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姓氏考略》 注云: “《商书》 ‘谊伯、仲伯作典宝’。《古今人表》 作 ‘义伯’。义姓始此。望出平原、河东。” 汉代有义纵,酷吏,南阳太守,世居河东; 宋代有义道人,年百五十岁,泰州人; 又有义太初,淳熙进士; 明代有义森,濮州学正。 義yì❶通“儀”。禮儀。揚雄《逐貧賦》:“禮薄義弊,相與群聚。” ❷事之宜,指思想行爲合乎一定的標準。揚雄《長楊賦》:“今朝廷純仁,遵道顯義。” 義“义”的繁体字。 上一条: 义 下一条: 议 义義ㄧˋyì一0383动推辞。冀鲁官话。山西广灵〖i213〗。~不过‖~得过。   義义(2次) 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夫孰非~而可用兮《离》 身服~而未沫《魂》 另见[成義][無義][襲義] 義❶宜也。《詩經·大雅·蕩》: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義類。” 鄭玄箋:“義之言宜也。” ❷同 “藝”。《周禮·天官·宫正》: “會其什伍而教之道義。” 鄭玄注: “鄭司農云: 藝 (義) 謂禮、樂、射、御、書、數。” ❸能斷時宜。《周禮·地官·大司徒》: “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 知、仁、聖、義、忠、和。”鄭玄注: “義,能斷時宜。” ❹正事也。《禮記·少儀》: “門卜筮曰:義與志與,義則可問,志則否。”鄭玄注: “義,正事也。” ❺讀爲“儀”,匹也。《尚書古文·文侯之命》: “王若曰: 父義和。” 鄭玄注: “義讀爲儀。儀、仇皆訓匹也。”(《通德堂經解》) 義C178 (一)yì“义”的繁体。 (二) yí〈文〉与“儀(仪)”同。 義yìY152 “义”的繁体。 〖義〗 粵 ji6〔異〕普 yì ❶ 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許慎《說文解字》:「〜,己之威儀也。」孟軻《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者也。」諸葛亮《出師表》:「引喻失〜。」 ❷ 有道理,正確的。《論語.述而》:「不〜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❸ 氣節。呂不韋《呂氏春秋.季冬紀.士節》:「此齊國之賢者也,其〜不臣乎天子。」 ❹ 有氣節,有義氣。蘇洵《六國論》:「能守其土,〜不賂秦。」 ❺ 恩義,恩情。《孔雀東南飛》:「吾已失恩〜。」 ❻ 意義,意思。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舉類邇而見〜遠。」(舉類邇【粵 ji5〔以〕普 ěr】:引用的比喻淺顯。) ❼ 指通過拜認的親屬關係,有詞語「〜父」、「〜子」等。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公若不棄,布請拜為〜父。」(公:指董卓。布:指呂布。)
義義,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或體作 。 从羊,我聲,隸定作 “義”,楊樹達説即容儀之 “儀”。卜辭或用作地名。銘文或讀如 “宜” “儀”,或用爲美善義。提示: 金文“義” 或作 , 所从之 “我” 訛變作 “弗” 形, 故小篆或體从弗,此爲無理而有理。又,文獻“義” 以解爲正義沿用至今。而事有可怪者,文獻或用邪惡義,如 《尚書·立政》篇的 “義民”,《左傳·文公十八年》的 “掩義隱賊,好行凶德”,其中兩個 “義”都是邪惡的意思。正義變成邪惡,事出有因,因爲 “義” 从我聲,故可以假借爲 “俄”。有學者認爲 “俄” 即古 “刖” 字,是古代砍去一足的刑罰, 甲骨文作  。砍去一足則跛行, 故引申爲傾側、不正之義,字形到小篆時代作 “俄”。古語 “俄頃”,“俄” 亦“頃”也,兼含“俄頃” 與 “傾邪”二義,故《廣雅·釋詁二》或訓 “俄” 爲 “衺”,“衺” 同 “邪”。本爲正義,假借竟至邪惡,可謂天地翻覆,宜乎不得其解。若明其所由,則怡然理順。 楚簡帛文作   ,第三字所从之“我”已訛似“弗”字形,承金文訛變一體。第四字形从我从心,當是順訛變之勢重構爲會意字。秦簡牘文作 , 古隸典型。 參見358.我字條。 240.趣談“義”字義,從羊從我,像是裝有羊頭飾的“儀仗”,羊是和善而溫馴的動物,裝了羊頭的武器(帶有鋸齒的戈),表示友好,這個義實際是“儀仗”的儀,今日迎接外賓仍用儀仗,荷槍而不實彈,場面威武而和諧。
義义, 金文; 篆yì[羊(意符)+我(儀仗,像長柄鋸一樣的武器。意符) →義(《説文》:“義,己之威儀也。從我羊。 ,墨翟書義從弗。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錡。今屬鄴,本内黄北二十里。”楊樹達:“按此爲今言威儀之儀本字。”今之儀仗,這種不適宜打仗的武器〈銀樣蠟槍頭〉,只好作爲儀仗擺擺威風。借爲“義氣”,“義”就是平輩間各自嚴於律己。“義”常和“仁”聯用,即仁義。古人認爲仁就是人際關係中的“寬以待人”。“義”又常與“意”聯用,即意義。“意”指思想活動;“義”指行爲表現。漢末劉備、關羽、張飛有在中國做一番大事的意向,由於志同道合,於是“桃園三結義”,導致鼎足之一的西蜀政權的建立。也正是由於“義”促使劉備爲關、張報仇心切,缺乏軍事知識的劉備,在没有諸葛亮參與的情况下,沿長江聯營三百里,被東吴年輕的小將陸遜看出破綻。一把火,燒得精光。西蜀從此一蹶不振,由此看來“義”也應有度,可憐西蜀,以義興而亦以義敗。義是共同追求的一種美德。“義”表示犧牲〈慷慨就義〉。義還表示敬畏〈大義凜然〉。義通“儀”〈威儀〉。)] 《詩經·大雅·文王》:“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文王美德照四方,殷紂之鑒自天降。) [春秋] 左丘明《左傳·昭公元年》:“不義而強,其斃必速。”(用不義的手段富強起來,其衰敗滅亡也必然迅速。) 《論語·季氏》:“見得思義。”(君子見到有利可得時,便要多想想是不是符合道義。) 義 ☚ 我 琴部 ☛ 義 (yì)从我,从羊。 【按】義,《説文》:“己之威儀也。”本義是威儀。 義 ☚ 為 瑞 ☛ 000008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