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在群体内团结一致和拒绝分开的吸引力。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为:(1) 成员的共同性; (2) 群体的规模; (3) 群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4)成员在需求满足上对群体的依赖性; (5) 群体的形象、地位;(6) 群体目标的达成; (7) 信息的沟通; (8) 领导的要求与压力。另外,群体领导的方式、群体外的环境规范、群体组织的结构形式、组织严密程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 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亦称“群体内聚力”。用以描述群体一致性程度的术语,指群体对个体成员的吸引力以及个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力的总和。影响内聚力大小的因素有多种,一般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其中,内部因素包括群体的目标、群体对个体成员的需要满足程度、领导成员与下属成员之间的关系、群体的心理文化氛围等;外部因素主要指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竞争。群体内聚力的大小与群体工作绩效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并受到诱导性质的影响:高内聚力积极诱导的群体工作绩效最好,高内聚力消极诱导的群体工作绩效最差,低内聚力积极诱导和低内聚力消极诱导的群体工作绩效居于其中。高内聚力往往与其他一系列群体动力学特征相伴生,如增强个体成员的去个性化程度及其对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等,从而易于导致群体思维现象的出现,在实践上应妥善加以处理和应用。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亦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成员希望留在群体内的愿望。其特点是: 大量参与共同活动,成员间沟通多,高度评价群体内其他成员,满意度和士气高,群体成员彼此有强烈影响。凝聚力大的群体往往具有较高工作效率。一般通过评价成员彼此间的吸引力来测量凝聚力。 ☚ 凝聚力 群体极化 ☛ 0000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