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论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32页)中国共产党根据这一理论,确定了我国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其中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群众路线则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群众路线。邓小平提倡恢复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群众路线,因而确立了 “人民公认” 的标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研究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于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于自觉地学习和掌握 “特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致力于恢复群众路线。他指出:“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5页)又说: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8页)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对群众观点作了科学的概括,号召我们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十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这六条就是群众观点所包含的基本内容。群众路线,从广义上理解,其内容一方面包括群众观点,另一方面又包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有时从特定的意义上说,群众路线主要指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而言,这就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工作的根本宗旨,共产党就是要自觉地坚持个人利益服从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工作的根本动力。党的力量的根本源泉就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没有群众的参与,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党的事业将一事无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工作的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集中群众智慧,推广正确意见,使党的方针政策变为群众行动的重要环节,如此循环,才能使党制定的方针、政策更能符合客观实际,更有利于人民群众,使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正是依靠这一法宝,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也是依靠这一法宝,才开始了第二次 “革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初步胜利。我们党执政的地位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加大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性。特别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这种情况表现得比较明显。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要求,即:
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保证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利益。
❷坚持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❸坚持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❹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廉政建设和党风建设,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❺建立完善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
❻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宣传和组织群众,带领群众一道前进。
❼在党内普遍深人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教育,增强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十三届六中全会公报》,《光明日报》1990年3月13日)这七个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运用和深化,是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总结。它对实现我国政治经济和整个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们做好工作,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胜利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