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美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美感měiɡǎn人对于美的主观感受、体验与由此产生的愉悦感觉。 美感měigǎn〈名〉对美的感受或体会:这件艺术品极富美感。 美感měigǎn【释义】 美感měi gǎn名词。指对美的体会和感受,用于褒义。 美感měiɡǎn对于美的感觉或体会。 美感měi gǎn对于美的感觉和体会。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教育》:“离去欲望利害之念而自然感愉快者,谓之美感。”1934年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第十四讲:“经过了这番研究之后,可以懂得为何项勃朗的铜版镌刻使人获得一种特殊性质的美感,为何这种美感与由绘画获得的美感不同。” 美感 美感即“审美感受”,见该条。 ☚ 审美感受 崇高感 ☛ 恶感、反感;好感、美感○恶感è gǎn(名)不满或仇恨的感情:对他没有~|彼此并无~|你心里没存什么~吧|我对他的~,全镇人都知道。 ○反感fǎn gǎn(名)反对或不满的感情:抱有~|引起~|我们理解你的~。 ●好感hǎo gǎn(名)对人对事满意或喜欢的感情:博得~|产生~|没有~|给人~|颇有~|抱有~|对来客一点~也没有|彼此都有~。 ●美感měi gǎn(名)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富有~|使人产生~|给人以~| 内心的~|读后毫无~|现代~。 某种心理感受 某种心理感受滋味 ☚ 感受 感想 ☛ 美感 美感人们对于审美客体的主观感受、欣赏和评价。在改造自然和自身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直接来自于审美客体,具有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人的美感具有差异性和共同性,是形象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审美活动 审美能力 ☛ 美感 美感meigan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种。自然美感是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美与丑的体验。如对西湖美景、桂林山水等自然风景所产生的美的情感体验。社会美感是对人或事在思想内容、社会意义或行为特征方面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美与丑的情感体验。如对英雄人物的高尚行为、忠于友谊的真诚精神所感受到的美的体验。艺术美感是对艺术珍品和艺术表现的造形、色彩等特征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美与丑的情感体验。如舞蹈《丝路花雨》的艺术造型风格给人们带来的艺术美的体验。人们根据特定的审美标准来确定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及艺术作品的美与丑,如果客观现象的内容与形式符合于人们的审美标准时,就会产生喜悦、赞赏等美的情感体验。如长城的雄伟气势使人所产生的美的体验。如果客观现象的内容与形式与人们美的标准不相符合时,就会产生厌恶、鄙视等丑的体验。如对损人利己行为的憎恶,对不成比例的造型和不协调色彩的厌恶等。如果事物的内容与形式不统一时,如丑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仍不能给人带来美感,在美丽的外表下掩盖着一副丑恶的灵魂,仍给人以丑的体验。所以美感是艺术性、思想性、社会性的统一。人们在评价时所使用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美感会因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而不同,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知识水平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 道德感 理智感 ☛ 美感 美感是客观对象的审美属性作用于审美主体时,所引起的一种愉悦、快适的心理状态。它一般通过创造和欣赏两个途径而获得。 ☚ 表现论 审美活动 ☛ 美感 美感meigan个体对事物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美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事物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和爱慕的情感。个体对审美对象的线条、颜色、形状、音韵、协调、鲜艳和匀称等的感知是美感产生的基础。美感是个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 是对审美对象能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由于个体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和能力不同, 人们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美感也会不同。美感是一种愉悦的具有倾向性的体验,可以使人达到迷恋的程度。美感具有感染性,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会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美感在很小的孩子身上就已萌芽, 但两三岁后才开始发展起来。幼儿的美感主要是在绘画、音乐、舞蹈、阅读儿童读物等活动中发展起来。学龄儿童不但注意事物表现的形式,而且注意其内容。青少年不仅形成了与评价艺术作品内容有关的美感, 还产生了与评价艺术手段有关的美感。 ☚ 失败感 理智感 ☛ 美感由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引起的人情感上的愉悦的心理状态。人通过劳动创造了审美客体,从客体中观照自身,产生了精神快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狭义专指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美感见“美学”中的“美感”。 美感 美感人由于对周围的现实审美独特性感知而产生的特殊感受。美感的根源在实践。美感认知的特征首先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另一特征就是有着情感体验。它是美感发生的内在动力,贯穿于美感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对形象的直觉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那些对欣赏者有益的、符合道德标准和生活理想的客观对象,才可能引起美感享受。在美感活动中,想象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想象,把过去神经系统中所形成的暂时联系,加以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新的联系,把知觉所供给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美感的功能潜伏在审美喜悦里,通过娱乐、观赏,使人在思想感情上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起着其他意识形态不能代替的教育作用。 ☚ 净化 自然美 ☛ 美感 美感审美主体对客观现实美的主观感受。是人的 一种心理现象,即人类的审美意识。所谓审美意识,就是人类的审美感情、意识和能力的总和,包括审美情趣、能力、要求、理想和感受等方面的内容。只有人才具有美的感受能力,人的美感总是依附并通过感官而获取的。在审美上起作用的,主要是听觉和视觉两种。听觉具有空间和时间相统一的特点,在审美上叫做“统觉”,统觉具有强烈的美感能力,不仅可以感受空间美,而且可以感受时间美。人的美感的直觉性是通过感官直接从现实美中获取的。人们在一定的场合下,看到一种秀丽而奇妙的景色,或者听到一首悦耳动听的音乐,往往是不加思索地赞叹、爱慕和欢喜。这些都是美感直觉性的表现。声音、色彩、线条、形体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不仅可以使人的感官产生相应的官能感受,而且还可以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唤起人们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不论是美感的形成,还是艺术的构思,都需要通过各种感官的联合作用来完成。 ☚ 客体 统一性 ☛ 美感 美感由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引起的,人感情上愉悦的心理状态。在美感心理活动中,美的认识过程始终不能脱离具体形象的感性印象,始终伴随着情绪、情感活动和联想活动,是感受、知觉、情感、想象诸多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人通过感官对审美对象产生感觉,在对个别属性的感觉基础上,产生综合的知觉,由于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及过去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的调动,人的头脑中产生了组合新形象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并随着具有先前理性认识基础的情感体验,使人在生理心理上产生出快适愉悦感,这就是美感产生的主要心理过程。客观事物的美是引起美感的客观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客体条件,人是美感产生的主体条件,所以美感具有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质。同时,它还与人的生理活动有联系,人在产生美感时,也可能伴随有生理上的快感,但它又不同于动物的生理活动。美感获得的主要途径是实践体验和静观欣赏。美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主观能动性、愉悦性等,其外在表现形式则主要为兴奋、赞叹、爱慕、悲痛等。审美对象的不同属性,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美感,如崇高感、优美感、悲剧感、喜剧感、滑稽感。作为社会意识的美感,既具有无限丰富的个人差异性及时代、民族、阶级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培养人的美感素质,有助于提高对宣传的接受能力。 ☚ 美学 美育 ☛ 美感aesthetic emotion 美感sense of beauty;aesthetic feeling 美感aesthetic feeling 美感 美感aesthetic feelings客观事物的美丑属性与主体的美的需要是否符合而产生的情感,是对各种事物的美或丑的体验。美感的体验是多种多样的,从对被感知的东西轻微的激动开始到对被感到的事物深刻的激荡为止,经历着多种等级。美感不是作为某种孤立的体验出现的,它是多种体验交织而成的一种整体心理感受。美感不仅在感知美好的具体事物时产生,精神上美的东西也能引起美感。美感的源泉除文学艺术作品之外,一切符合美的要求的东西、自然现象、人的行为等都可能引起美感。美感的因素非常复杂,从内心体验分析,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2)美感是一种带有好恶倾向的主观体验,它表现为对美好事物的肯定,对丑恶事物的反感。美感为社会所制约,为人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美感与道德感常常密切联系,如一个人评价事物的“美”和“善”的标准是彼此统一的。因为一个人的美的观念和道德观念都受他的世界观的影响。这与一个人所受教育和艺术修养有密切关系。故美感是进行美育的前提条件。 ☚ 美读 美感感染法 ☛ 美感 美感aesthetic feeling个体对人和事物产生美的感受的情感体验。属于人的高级情感。它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对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美感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愉悦;二是倾向性。审美标准是美感产生的关键。 ☚ 理智感 黄金分割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