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曼哈顿计划Meiguo Manhadun JihuaU.S. Manhattan Project
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原子能和研制原子弹的工程项目。1942年3月,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主席万尼瓦尔·布什向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建议,应让陆军承担一项可生产裂变材料的建筑工程计划。此项建议得到采纳。1942年8月13日,美国政府指定陆军工程兵负责此项计划,成立了“曼哈顿工程区”。从此,研制原子弹的整个计划便称为“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组织周密,进展顺利。1942年9月17日,工程兵的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L.R.Groves)准将受命代表陆军全面主管有关原子弹研制的各项事宜,直到1947年成立由文职人员组成的原子能委员会接管原子能事务为止。参加“工程区”工作的人员共有15万。当时,研究工作主要在政府支持的三家研究所中进行,它们分别属于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计划开始数月之后,便决定采用三种主要方法来生产裂变材料:一种是通过转换方法将铀转变成钚,另两种是利用电磁方法和气体扩散方法分离铀-235。
原子弹的设计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和最后总装,是在新墨西哥州圣菲附近的洛斯阿拉莫斯国立研究所进行的,其时该所所长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裂变连锁反应研究工作的指导者是1939年赴美、在芝加哥大学研究所供职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弗米(Enrico Fermi,又称费米)。在他指导下,利用实验性的铀和石墨原子反应堆,在1942年12月2日,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自持的连锁反应,人类从此跨入了原子时代。
为了使研制成果早日用于正在进行的战争,美国加紧研制和生产威力巨大的原子武器。罗斯福总统在1945年2月启程去苏联参加雅尔塔会议前夕已得悉:第一颗原子弹即将问世,并可望在当年8月用于袭击日本。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果多附近试爆成功。正在德国出席波茨坦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会议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得知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后,增强了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的决心。美国于1945年8月6日向日本广岛市投掷了第一颗原子弹,又于8月9日向长崎市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曼哈顿计划带来的严重后果——人类遭受的第一次原子惨祸,唤起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民开展反对使用核武器和防止核大战的运动。
曼哈顿计划对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武器项目的研制具有比较长远的影响。美国在执行曼哈顿计划时创立了许多旨在研究与开发高新技术的机构,这些机构在该计划结束后保留了下来,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开发中起了关键作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芝加哥大学的冶金研究所、阿贡国立研究所、克林顿工程厂(后来的橡树岭国立研究所)和洛斯阿拉莫斯国立研究所。该计划所创立的一套标准工作程序不仅适用于武器计划管理,而且也可应用于航天计划等其他大型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