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鱗蟲禽獸部 > 獸 > 羊脂 羊脂 yángzhī 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之脂肪。主治虚勞羸瘦,肌膚枯憔,久痢,瘡癬。唐·孫思邈《千金·食治·羊脂》:“生脂:止下痢脱肛,去風毒,婦人產後腹中絞痛。”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羊》:“〔羊〕脂,氣味甘,熱,無毒。” 羊脂yáng zhī❶旧时粮食行谓一种色白性软的糯米。《切口·粮食行》:“羊脂:糯米名,白色,而性软。” ❷旧时玉器业谓白玉。《切口·玉器业》:“羊脂: 白玉也。” 羊脂药名。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L.或绵羊Ovis ariesL.的脂肪。甘,温。补虚,润燥,祛风,解毒。 ❶治虚劳羸瘦,肌肤枯憔,久痢,便秘。烊化冲服,30~60g。 ❷外敷治皮肤皲裂,赤丹肿毒,烧烫伤,冻伤。主含棕榈酸、硬脂酸、油酸,还含少量亚油酸、肉豆蔻酸。 羊脂俗称“羊油”。多从熬煮羊的内脏脂肪取得。主要成分是油酸、硬脂酸和棕榈酸的甘油酯。密度0.937—0.961克/厘米3(15/15℃)。熔点40—49℃。碘值31—47。皂化值194—199。粗脂作制皂等工业原料,鲜脂精制后可供食用。 羊脂 羊脂又称“羊油”。从绵羊体内的皮下脂肪层和脂尾中提炼出来的食用脂油。呈白色或淡黄色,在常温下比脂硬。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在我国菜肴烹调时,一般单独使用较少。 ☚ 大油 牛脂 ☛ 00001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