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罗钦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罗钦顺1465—1547明哲学家。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授编修。历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致后仕家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潜心格物致知之学。他反对王守仁的“心学”。守仁谓“天地万物皆吾心之变化”,他反驳说,这是“心大而天地小矣,是以天地为有限量矣”。守仁谓“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他引《大学》“致知在格物”与“物格而后知至”批驳之。对朱熹的理学也予以辩驳。他认为气是万物之源,“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理”则是“气”运动变化过程中具有一定条理的秩序,气和理的关系是气为本体,理不离气。早年信佛学,后断然舍弃,谓“释氏之明心见性,与吾儒之尽心知性相似,而实不同。释氏之学,大抵有见于心,无见于性”。指斥佛教以世界为幻妄的谬说。在“理一分殊”说上,没能摆脱程朱理学的束缚,也认为“人犹物也,我犹人也,其理容有二哉?然形质既具,则其分不能不殊;分殊故各私其身,理一故皆备于我”。他与王廷相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学说开辟了道路。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 共1首 (词)明· 不信东南天也漏,川原渺渺都平。 愁闻檐溜短长声。 乌慵兔怯,那肯任为晴。 了事棕蓑披欲绽,青苔坐满南屏。 朝朝望阙眼双清。 阳开阴闭,元后亶聪明。 罗钦顺 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以触怒刘瑾,夺职为民。瑾诛复官。世宗立,擢吏部尚书,省亲乞归。时张璁、桂萼以议礼骤贵,钦顺耻与同列,故屡诏不起。里居二十馀年,潜心研究格物致知之学,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二十卷。《全明散曲》辑录其套数一套,写旅途乡愁和对青楼恋人的思念。意境清远隽永,颇有情致。《明史》有传。 ☚ 徐文昭 夏文范 ☛ 罗钦顺 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与祭酒章懋务以躬行实践造士。乞养将归,触刘瑾怒,夺职为民。瑾诛,复官,迁南吏部右侍郎。世宗立,擢吏部尚书。时张璁、桂萼以议礼骤贵,树党屏逐正人,钦顺耻与同列,乃辞不拜官。里居二十余年,潜心格物致知之学。卒谥文庄,学者称整庵先生。《明史》卷二八二有传,自撰《整庵自订年谱》(明刻《困知记》附刊本)。词仅二首,间有隐逸气,更多感时疾世之音。《明词提要》谓“时刘瑾专横,民生疾苦,以整庵儒者,身当重职,而不能有所匡救,宜其感喟呻吟,以发之于吟咏,抒之于翰墨也”。有《整庵存稿》。《整庵诗馀》一卷,有《惜阴堂汇刻明词》本。 ☚ 蒋冕 王九思 ☛ 罗钦顺1465—1547明代学者。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弘治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南京国子司业、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其间曾一度被刘瑾夺职为民。早年钻研佛学,后悟其非而从事程朱之学。辞官后居家著述20余年而卒。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等。其伦理思想主要集中在《困知记》中。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理则是气的运动规律。主张理气不二,天人一理。反对关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分,认为性只有一个,即气之理,“性命之妙”,就在“理一分殊”,“人物之生,受气之初,其理惟一;成形之后,其分则殊”,“语其一,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语其殊,故上智与下愚不移“(《困知记》)。据此,他反对一般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观,提出了“性必有欲,非人也,天也”的理欲统一观,认为人的生理欲望和物质欲望皆出于人之天性,为善为恶不在于欲望本身的有无,而是“系于有节与无节尔”,即在于能否予以合理的节制。而且,人的欲望既然出自人的天性,那么,它就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去掉的。“盖惟天生民有欲,顺之则喜,逆之则怒,得之则乐,失之则哀”,天理不能离开人欲,而且就在于人欲之中。这就承认了人的物质欲望的合理性。在道德修养问题上,他主张以“心”合“理”, “存心养性”。他说:“孔子教人,莫非存心养性之事,”并说“大抵存养是君主,省察乃辅佐也”。他也讲“格物穷理”,然其“格物”是格天下之物,而非格心;“穷理”是穷天下事物之理,而非穷心中之理。其基本的存养工夫是“诚明两进”和“存心定性”。既反省内求,又“就人事上体认”、“内外兼进”。罗钦顺对理学伦理思想多有批判和改造,并在许多方面颇有创见和新意。 罗钦顺 062 罗钦顺明哲学家。有《困知记》、《整庵存稿》等著作。重视演绎类推的方法,认为“千蹊万径,皆可以适国,但得一道而入,则以推类而通其余”,并注意从一般到特殊、与由特殊到一般的综合研究。认为陆(象山)、王(阳明)学派以格物为格心、以穷理为穷心的理论是“含胡(糊)两可”、“似是而非”之言,会“厚诬天下后世之人。”强调言则“不容于不辩”,于辩则“此是则彼非,彼是则此非,安可不明不辩之”、“不几(近)于无是非之心者乎”。 ☚ 叶适 王廷相 ☛ 罗钦顺1465—1547明哲学家。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后辞官归里,潜心著述。早年笃信佛学,后弃佛习儒。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是宇宙的根本,理是气运动变化的条理秩序。反对朱熹“理与气是二物”和王守仁“天地万物皆吾心之变化”的观点,但接受程朱“理一分殊”说,借以说明气与万物关系。认为人有“不容己”、“不可易”的自然之欲,不可以理革除之。著作有《困知记》、《整庵存稿》等。 罗钦顺1465~1547Luo Qinshunscholar of Li school of Confucianism,poet and proser of the Ming Dynasty,also named Zheng’an. Works: Remaining Manuscripts of Zheng’an,etc. 罗钦顺1465—1547明哲学家。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早年笃信佛学,后断然舍弃,承认“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理”是“气”运动变化的一定条理秩序;“理依于气而立,附于气而行”,批判了朱熹“理在气先”的见解,但接受他的“理一分殊”之说,认为心中包含万物之理。著作有《困知记》和《论学书》等。 罗钦顺1465—1547明朝思想家。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弘治进士,授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正德中,因乞终养,刘瑾怒,夺职为民。瑾败,复官,累迁吏部右侍郎。世宗即位,命摄尚书事。“大礼”之议起,张璁、桂萼骤贵,他耻与同列,里居二十余年,潜心格物致知之学。专力于穷理、存心、知性。初由佛学入,后悟其非,乃力排之。其时,王守仁以心学立教,他曾与王守仁往返致书辨论,指出《大学》当云“格物在致知”,不当云“致知在格物”。他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