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平衡zōng hé píng héngкóмплексный (óбщий, совокýпный) бал нс综合平衡见“部门经济”中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综合平衡 综合平衡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社会资金再生产的顺利发展,必须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生产各环节进行综合平衡。综合平衡是实现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方法。只有搞好综合平衡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综合平衡是从社会生产的总体出发,对国民经济全局性比例关系的全面平衡,它是相对于局部的(部门和地区内部)或单项的平衡而言的。综合平衡是建立在局部和单项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局部的和单项的平衡则必须服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要求,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和局部及单项的平衡结合起来。综合平衡的过程,就是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把各部门、分部门和各地区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综合平衡的目的,是力求使整个国民经济按照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最优比例协调发展。这种最优比例也就是能够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具有最佳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的比例。通过综合平衡,在国民经济全局范围内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增长相适应,使社会的资源获得最有效的最合理的利用,实现用最少的物资和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即使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能力逐步扩大,又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综合平衡的基本任务就是安排好社会总生产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以及社会总生产中各部门和各个重要环节部分之间的平衡、社会总需求的各个重要环节部分之间的平衡、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 最终产品 财政平衡 ☛ 综合平衡正确处理整体的各个部分在实现整体目标中的各种关系,使人、财、物、资源和其他因素协调一致,最快最有效地完成整体功能的组织活动。综合平衡是随着时间、条件而变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因平衡对象和目的的不同,综合平衡的内容和要求也就不同。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是从社会再生产的总体上进行考察的,它包含的内容涉及到再生产的诸环节——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的总过程,它是在单项平衡(如材料平衡、劳动力平衡)、部门平衡(如某一经济部门的平衡)、地区平衡(省、市等地区经济平衡)等基础上进行总括平衡的。单项平衡、局部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基础和补充。 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内部的综合平衡,是狭义的综合平衡。就建筑企业而言,就是要全面考虑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抓住人和物两方面的因素,充分挖掘一切潜力,按照施工项目计划进度的要求,搞好施工部署和工程排队,及时解决技术资料、劳动力、材料、配件、构件加工、机械设备、运输力量和后勤服务等,最大限度地做到均衡施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 总之,在综合平衡中要以平均先进的技术经济指标为计算依据,抓住平衡对象的主要矛盾。进行积极可靠地综合平衡。 综合平衡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方法。它是从总体上考察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平衡,即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再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之间,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方面,在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进行全面的调节,使之达到相对的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主要任务是: 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统筹安排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比如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等等,以求得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平衡,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经济法 (特别是计划法)将明确规定综合平衡的法律意义,对综合平衡的内容、任务、目的以及对违反综合平衡、破坏国家计划的行为等项都将作出具体的规定,以利于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综合平衡 综合平衡zonghe pinghengoverall balance制定经济计划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指在单项平衡和部门、地区平衡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总目标、总任务和总政策,使社会各经济部门、各项事业、各个地区之间达到基本平衡。 综合平衡是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各个部门、各项事业、各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依托和互为条件。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结构中,又有一定的比例。综合平衡的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以及重大比例关系进行统筹安排,保持社会生产同社会需求互相协调,使生产资料生产与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加工行业的需要相适应,使消费品生产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适应,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获得较佳的整体经济效益,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在综合平衡过程中,国防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需求是一个重要方面。 综合平衡具有相对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等特点,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做好综合平衡工作,必须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 ❶把综合平衡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使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❷重点做好宏观经济平衡,特别是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平衡、基本建设需要与投资品和资金供给之间的平衡、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平衡等; ❸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分别主次、先后、轻重和缓急,加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❹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促进当前的经济发展,又要注意经济发展后劲; ❺积极可靠,留有余地。 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包括: ❶财政平衡。财政预算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集中和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财政投资,要综合考虑各部门、各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为了使国家掌握的资金来源同资金需要之间大体适应,必须坚持财政收支平衡、量入为出和略有节余的方针。在特殊时期也可实行财政赤字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国防预算也要做到大致平衡; ❷信贷平衡。信贷是各国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手段集中和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和可以承受的物价上涨率相适应,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和原始贷款总规模应当与货币供应量相适应,而不能只从贷款规模的需要和存贷差额出发任意扩大货币供应量,也不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扩大货币发行,否则必将导致通货膨胀,与此同时,也要防止通货紧缩; ❸物资平衡。物资平衡主要包括数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物力资源由国内生产、国外进口和动用储备几方面构成。重要物资的资源同需要之间应当保持大体平衡,并保持合理的物资储备,以备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新的追加需要,应付战争及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❹市场平衡。市场平衡是指社会购买力同各种商品供给量之间的平衡。它包括供求价值总额的平衡,商品供求结构的平衡,以及商品品种在时间上、空间上供求的平衡。如果社会购买力超过商品供应量,货币流通量超过正常的需要,会引起商品涨价,影响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也影响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反之,供大于求,造成企业开工不足,生产能力闲置,库存积压增加,经济发展速度下滑。 综合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总量平衡是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数量上的均衡、对等和适应。表现为全社会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总需求量同各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量的平衡。总量平衡对于社会经济稳定以及国防建设有重大意义。如果总给量大于总需求,则表现为产品过剩,会出现经济停滞现象;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则表现为通货膨胀,出现抢购风潮。结构平衡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种产品在供需中的最佳结合,通俗地讲就是产品和劳务适销对路。从国防建设方面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不断出现,这就使现有的国防工业基础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国防供给不能满足国防需求。这是国防经济结构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国防经济结构平衡的主体和基础是国防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 指导性计划 总供需平衡 ☛ 综合平衡 综合平衡亦称国民经济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简称。从国民经济总体上反映和处理社会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 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量的适应关系,从而正确安排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各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空间上相互协调。为了具体表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数量关系,要按实物形式规划社会产品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编制综合物资平衡表; 按价值构成规划社会产品各要素之间的比例,编制综合财政平衡表; 同时编制综合劳动力平衡表。此外,还要编制更加具体的、同国民经济各部门密切联系的各种平衡表,从而构成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是计划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基本方法。可分全国性综合平衡和地方性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包括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平衡及各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主要产品之间的平衡,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平衡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平衡,最终保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实现平衡。综合平衡还要求正确处理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包括沿海和内地、内地和边远地区、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综合平衡则要求投资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从总体上考虑和安排投资规模、投资比例、投资效果各方面的平衡关系,从整体上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求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平衡。 ☚ 指标体系 积极平衡 ☛ 综合平衡 综合平衡是编制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本方法。它可以做到合理分配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正确安排社会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使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相互衔接,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得以协调发展。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在庐山同一些领导同志谈经济工作时提出,在整个经济工作中,综合平衡是个根本问题,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好综合平衡。(《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362页)综合平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排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国防建设的关系等等。(2)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全社会平衡,主要是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等四个方面的平衡。(3)进行地区间的平衡。在国家统一规划下,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以收到最好的经济效果。(4)安排年度计划和长期计划,使其协调衔接,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注意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1955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委员会暂行工作条例》明确规定,计划工作的原则是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使整个国民经济各个方面按比例发展。1959年6月15日,毛泽东与周恩来、李富春等讨论工业、农业和市场问题时强调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是不行的。陈云坚持并发展了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指出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他认为,只有按短线平衡才能有真正的综合平衡。所谓按短线平衡,就是当年能够生产的产品,加上动用必要的库存,再加上切实可靠的进口,使供求关系相适应。只有综合平衡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搞好综合平衡,对于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平衡法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 综合平衡 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简称。亦称“国民经济平衡”。它是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合理分配社会人力、物力、财力,求得生产和需要相互适应,使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保证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做好综合平衡工作,必须坚持: (1) 以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 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3) 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4) 把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作为中心和基本任务。综合平衡亦常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部门的计划工作。如地区综合平衡,财政、物资、信贷综合平衡等。 ☚ 指导性计划 积极平衡 ☛ 综合平衡 ☚ 国民经济计划体系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 综合平衡overall balance
综合平衡overall balance 综合平衡zōnɡ hé pínɡ hénɡ形容把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加以平衡。over-all balance, general bal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