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测定
测定体液维生素的主要目的是诊断维生素缺乏和调查营养水平。常用的维生素测定如下:
维生素A测定 维生素A属脂溶性维生素,在肝脏、乳汁和蛋黄中含量丰富,黄绿色植物如胡萝卜、玉米、菠菜和辣椒等,含有胡萝卜素,即维生素A原,被吸收后,在小肠壁和肝脏内转变为维生素A。胡萝卜素测定最简便的方法,是利用胡萝卜素的黄色,用乙醇沉淀血浆蛋白,再用石油醚将其提取,在450nm波长比色。维生素A测定,是用有机溶剂将维生素A提取后,加入三氯化锑或三氯氟乙酸,呈色后,比色测定。正常值β胡萝卜素血清或血浆为40~200μg/dl (0.74~3.72μmol/L),但易受饮食中胡萝卜素含量影响; 维生素A正常值血清或血浆为15~60μg/dl (或0.53~2.10μmol/L),也可用国际单位IU表示,1IU=0.3μg=0.6μgβ-胡萝卜素。成人维生素A<10μg/dl,可诊断为维生素A缺乏症。维生素A过高也属不正常,见于急性或慢性维生素A中毒。血中胡萝卜素增加,称胡萝卜素血症见于粘液性水肿、糖尿病等。组织和皮肤因有较多的胡萝卜素沉着,可呈黄色,应与黄疸鉴别。胡萝卜素减低见于肝硬变。
维生素B1测定 维生素B1的分子结构上含有硫和氨基,故又称硫胺素。它在糖代谢的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中,起羧化辅酶作用,故又称羧化辅酶。测定维生素B1常用的方法有:
❶硫色素荧光法: 维生素B1经亚硝酸盐或硫酸盐处理后,在有氧化剂的碱性溶液中,与高铁氰化钾作用,生成具有荧光的蓝色硫色素,比色测定;
❷重氮法: 维生素B1与对氨基乙酰苯胺或甲基对氨基苯乙酮作用,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再与亚硝酸盐呈重氮反应,产生紫色,比色测定;
❸微生物法: 利用某些微生物,如乳酶杆菌36(lactobacillus fermenti36)依赖维生素B1生长的特性,测定维生素B1,正常值:微生物法血清为25~80ng/ml; 尿为100~400μg/24h。维生素B1降低见于维生素B1缺乏症、糖尿病等。
维生素B12测定 维生素B12是含钴维生素,又称钴胺素。主要参与一碳基团的转移,并使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等作用。通过对一碳基团的转移和促进叶酸的利用,增加核酸的合成。如缺乏,可以影响细胞的发育成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完整性。维生素B12测定方法有:
❶化学法: 先将其分解为5,6-二甲基异吡唑,再进行氰化,而后将结合的氰离子释放,测定结合氰离子量,间接计算维生素B12含量,此法操作复杂;
❷微生物法: 是利用某些微生物生长时必需维生素B12的特性,将微生物加于被检标本中,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推算维生素B12的含量。其结果可用细菌计数、培养液比浊、滴定细菌所产生的酸或碱、细菌色素比色和细菌在培养平板生长的面积等方法表示。此法测定维生素B12比较敏感,正常值可因菌株不同有所差别,如用李氏乳酸杆菌(ATCC7830或4790)正常值:全血为460~1500pg/ml,血清为100~900pg/ml。维生素B12减低见于恶性贫血、某些肠内寄生虫病、全胃或部分胃切除术后、萎缩性胃炎、妊娠后期和巨幼红细胞贫血等。妊娠期母血维生素B12虽较低,但胎儿血中一般正常,甚至可高于母血。成人每日约需维生素B12 1μg,一般食物所含量远超过此数,仅肝中约贮有1.5mg即可供2~3年的需要。维生素B12的化学性质较稳定,故由摄入不足引起缺乏者很少见,其缺乏的原因主要见于长期胃肠吸收障碍。肝脏贮存有大量维生素B12,肝细胞受损伤,维生素B12被释入血中,可使维生素B12上升,如急性肝炎和肝坏死等。
叶酸测定 叶酸是由喋呤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结合而成,化学名为喋呤氨基甲酰谷氨酸,属水溶性B族维生素。叶酸测定的方法较多,化学法因既不敏感,特异性又差,故不常用。荧光法是利用叶酸经激发后,呈现荧光的特性,进行测定。微生物法较常用,其原理是利用某些微生物生长时需要叶酸的特性,由于所用菌株不同,方法也不同,粪链球菌(ACTT 8043)是用比浊法;干酪乳酸杆菌 (ACTT 7469)则是用滴定细菌产生的乳酸法。正常值各地报告相差较大。粪链球菌法血清为7~10ng/ml; 红细胞为166~640ng/ml。也可用测定尿中亚胺甲酰基谷氨酸 (FIGIU),来间接反映血内叶酸水平。组氨酸在体内转化为亚胺甲酰基谷氨酸后,需四氢叶酸进行一碳基团的转移,才能转变为谷氨酸,叶酸缺乏时,亚胺甲酰基谷氨酸的分解代谢受阻,在体内积聚,从尿中大量排出。正常人24h排泄量<3mg,叶酸缺乏症时排泄量增加,24小时可达1000mg以上。测定血清和红细胞叶酸主要用于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血清中叶酸多低于2ng/ml,红细胞叶酸低于100ng/ml。体对叶酸需要量每日约50~100μg,一般体内贮量约可供3~4个月用。但稳定性差,故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主要为叶酸缺乏引起。
维生素C测定 维生素C是己糖衍生物,又称抗坏血酸,还原性强。在血中有还原型和氧化型两种维生素C,其中大部分为还原型,易被氧化剂氧化失去生理活性,在酸性水溶液中较稳定,在中性及碱性水溶液中则极不稳定。有微量重金属离子,如Cu++、Fe++等存在时,更易被氧化分解。人体不能合成和贮存维生素C,摄入过多,可较快从肾脏排出。肾脏排泄阈值与其血中饱和度有关,正常饱和度为1~2mg/dl,低于0.2mg时尿中无维生素C排出。若食物中供给不足,易发生维生素C缺乏。常用的测定方法有: 2,6-二氯靛酚法,是利用维生素C使2,6-二氯靛酚还原脱色,用标准2,6-二氯靛酚滴定,或根据2,6-二氯靛酚褪色进行比色,求出维生素C含量,此法仅能测定还原型维生素C; 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可用以测量维生素C总量,此法是先将维生素C氧化成脱氢维生素C,然后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2,4-二硝基苯腙,在强酸和硫脲作用下,呈红色,比色测定。正常值血清、血浆为0.5~1.4mg/dl,全血0.7~2mg/dl,测定全血维生素C较测定血清、血浆维生素C更能反映机体营养状态。血中维生素C浓度与摄入量成正比。血清<0.2mg/dl为明显降低。血中维生素C降低,主要见于坏血病,胃肠系统疾病引起的吸收障碍及服用水杨酸制剂等。尿中维生素C排泄量,波动较大,而且只能反映当时的摄入情况,并不能完全显示是否缺乏和人体的营养状况。一般尿中24h排出量约为20~3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