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维吾尔族农业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维吾尔族农业史agriculture history ofthe Uygur nationality

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主要由唐末西迁的回鹘人与新疆当地居民融合而成,历史上有发达的农牧业,尤以植棉和园艺著称,是新疆地区的主要开发者。
13世纪以前 维吾尔族先民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之丁零,北魏时之高车,唐代的回纥。“丁零”是游牧民族,原驻牧于今贝加尔湖一带。匈奴冒顿单于时被征服,并沦为奴隶。匈奴衰,遂自立。西汉末年,部分丁零人逐渐南移,并投附西汉王朝。汉末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又有很多人乘机入塞。内迁丁零人因与汉族长期杂居,后多放弃畜牧业而事农业。滞居于贝加尔湖及西迁至伊犁河流域一带的,则仍旧过着逐水草迁徙的生活。“高车”,一称“敕勒”,南北朝时期居住于漠北丁零人的称呼。5世纪20年代时,被北魏拓跋焘袭破,徙居漠南。其初“衣皮食肉”,“乘高车,逐水草,畜牧蕃息”。民间广为流传的“敕勒歌”,就是其畜牧业生产兴旺发达的真实反映。因居地接近中原地区,受汉族文化影响,故南迁后不久,也“渐知粒食,岁致献贡”。“回纥”,一称回鹘,原为高车一支,初住漠北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隶突厥。隋大业元年(605),摆脱了突厥贵族的统治,势力渐强。旋依附于薛延陀。贞观二十年(646),乘薛延陀内乱自立,接受唐朝册封,首领吐迷度被授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天宝三年(744),首领骨力裴罗称汗,辖地东至额尔古纳河,西至阿尔泰山,南至长城以北。其俗初也随水草畜牧,多大足羊,盛产马。但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发展,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还出现定居农业。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移居甘州及西域地区后,又逐步走上半农半牧或完全农业的道路。转向农业的回纥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便发展形成了新疆境内的维吾尔族。他们知道引水灌溉农田,利用水力制作水硙,种植稻、麦、棉花、葡萄、瓜果等作物。在与汉族人民杂居地区,由于受汉文化熏陶,耕作技术尤有改进,颇似中原地区。在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阿克苏河、木扎提河、开都河、塔里木河、伊犁河流域等地,都有许多农田和村庄,形成优美的绿洲。吐鲁番的植棉业、和田的养蚕业、阿克苏的大米、哈密的甜瓜都很出名。在生产关系方面,回鹘人承袭并进一步发展了当地原有的封建农奴制,回鹘可汗及各级官吏都是世袭的封建领主,占有大量耕地、牧场、牲畜和农奴。在葱岭东西的割据政权哈拉汗国则盛行军事采邑制。
蒙古人统治时期 13世纪初,维吾尔人依附于蒙古统治阶级,其居地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封地。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发展维吾尔地区的经济,曾多次派人到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阿力麻里(今伊犁)、斡端(今和田)、高昌、喀什噶尔等地屯田,还于别失八里设立冶场,“鼓铸农器”,以供耕作需要。又为缺少耕畜、籽种农户贷放牛具、米钞,以帮其恢复生产。据初步统计,仅至元十一至二十六年(1274~1289)15年间,元政府就先后6次为叶尔羌、和田、喀什噶尔、哈刺和卓、哈密、别失八里诸地农民放赈,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进步。尤其是园艺业,较之从前更加普遍。《马可波罗行纪》谈到喀什噶尔“有甚美之园林,有葡萄园,有大产业,出产棉花甚饶”;叶尔羌“百物丰饶”;和田“产棉甚富”。而北疆地区,由于海都和都哇之乱,村庄则大都只剩颓垣断壁。从事农耕的人,有的逃奔他乡,有的又转而从事游牧。
清前期 16世纪初年,维吾尔族人的农业,因战乱影响,一度受到严重破坏,田园荒芜,经济萧条。17世纪初,察合台蒙古贵族后裔建立叶尔羌汗国与清朝政府保持朝贡、贸易关系,对内实施兴修水利、奖励农业政策,又将喀什噶尔、库车、和田、叶尔羌地区居民,移居阿克苏和叶尔羌河上游一带,宣布减免赋税,农业生产获得恢复。17世纪末准噶尔部贵族据有天山南北地区,这时除哈密、喀喇沙尔(今焉耆)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喀什噶尔,“粮果多收”;叶尔羌,米、谷、瓜、果,“甲于回地”;阿克苏,土田肥沃,芝麻、麦、谷、豆、黍、棉披野,桃、杏、桑、梨、石榴、葡萄等物,“塞圃充园”;乌什,耕地散处,“果木成林”;和田,土地平旷,沃野千里,“瓜果盛备”。维吾尔族人虽习耕作,有引水灌田习惯,但其耕作方法,仍相当粗放,,旱田一犁之后,即任其自长;水田犁行一周,撒种泥淖中,耙土盖上后,既不施肥,也不进行中耕除草。
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统一天山南北地区。为安定新疆地区局势,促进新疆地区生产发展,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施治。❶设立屯田。包括“兵屯”、“遣屯”、“回屯”和“旗屯”,奖励垦荒种植。“兵屯”,是由清朝政府直接经营的军事化屯田组织,屯兵按军队编制。“遣屯”,是由流放犯人组成的生产组织,多附属于“兵屯”。“民屯”,是指自甘肃、陕西等地移入的民间屯田。“回屯”,是指由维吾尔人组成的屯田。“旗屯”,是指由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满洲八旗兵组成的屯田。屯田初推行于哈密、辟展、乌鲁木齐、伊犁、塔尔巴哈台诸地,后又扩充至叶尔羌、喀什噶尔、库车、阿克苏、吐鲁番和喀喇沙尔各地。仅道光至咸丰年间,新辟农田就约有近百万亩。
❷兴修水利。先后于天山南山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著名的有伊犁察布查尔大渠、将军渠、通惠渠、阿齐乌苏渠、三棵树渠、阿克苏朗哈里克渠、和田达瓦克渠、喀喇沙尔库尔勒渠,又在吐鲁番扩修坎儿井等,形成星罗棋布的灌溉网。
❸开采矿藏,锻造农具。
❹减轻赋税,限制农奴制的发展。这些措施,不但使天山南北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耕地面积大为扩大,还使大麦、小麦、玉米、稻谷、棉花等作物产量得到相应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库车、阿克苏、乌什、和田、叶尔羌和喀什噶尔,乾隆四十年(1775)纳粮数是5.38万石,道光十三年(1833)便增长至11.63万石。道光三十年,又增长至14.65万石。纳粮数的增加,反映了生产量的提高。《伊江汇览》记载,乾隆四十年时,叶尔羌、和田、喀什噶尔三处,每年运往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回布5.9万余匹,棉花2.11万斤。乾隆末年,其每年运至回布达9.12万余匹,棉花1.5万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