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笄jī

簪子。古代用以插住挽起的頭髮或弁冕。張衡《東京賦》:“珩紞紘綖,玉笄綦會。”此謂弁笄。《古文苑》張衡《觀舞賦》:“然後飾笄整髮,被纖垂縈。”此謂髮笄。

读音j·i(-),为i韵目,属i—er韵部。古奚切,平,齐韵。
❶簪子,用它插住挽起的头发。
❷特指女子可以盘发插簪的年龄,即成年。

上一条: 下一条: ">

笄jī

❶古人束发的簪子。
❷古代指女子15岁盘起头发,插上簪子(表示成年)
 △ ~礼。

古代束发用的簪子。特指女子到盘髻插笄的年龄: 及~。

笄jī

古人束发用的簪子:及笄之年。

古代名物 > 香奩類 > 首飾部 > 簪 > 笄
笄  jī

亦作“筓”。即今簪子。用以插定髮髻或弁冕。笄有兩種,安髮之笄男女皆有,固冕弁之笄惟男子用。初多以獸骨、竹木製成,後漸代之以玉石、金銀、珠寳等。《說文·竹部》:“笄,先也。”段玉裁注:“笄,各本作簪,今正。兂下曰:首笄也,俗作簪。”《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又《士冠禮》:“皮弁笄,爵弁笄。”鄭玄注:“笄,今之簪。”《公羊傳·僖公九年》:“字而笄之。”《列子·周穆公》:“設笄珥。”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卷四:“嫁女俗謂出閣,請客設筵,與乾宅同,惟新娘加筓,俗謂開面。”殷墟婦好墓出土有古笄,作夔形或鳥形,以獸骨製成。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冠帽飾 > 笄
笄  jī

插定髮髻或弁冕的長針。先秦已見。插定髮髻者男女皆用,形制較爲短小。固定弁冕者則較長,横穿弁冕與髮髻使其牢穩,尾端所繫絲帶繞過頷下繫於前端,此爲男子專用。初始多爲竹製,後漸講究質地工藝,有骨、牙、金、玉等製品。漢俗作“簪”,後“簪”行“笄”廢。《列子·周穆王》:“設笄珥。”《儀禮·士冠禮》:“皮弁笄,爵弁笄。”鄭玄注:“笄,今之簪。”《三才圖會·笄》:“端刻雞形而士以骨爲之,大夫以象爲之。”

骨笄

(商代出土)

雙蝶花鈿簪

(南唐出土)

金鳳簪

(明代出土)

笄jī

❶ 簪子。《列子·周穆王》:“施芳泽,正娥眉,设~珥。”
❷ 古代女子十五岁举行插笄礼,表示已经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国语·郑语》:“既~而孕。”

*ji

F3C7
❶簪子。用以插定发髻或弁冕:皮弁~,爵弁~(《仪礼》)。
❷古时女子成年所行礼,相当男子的冠礼:(女子)十有五年而~(《礼记》)。
❸特指女子成年:及~/~年。

簪子

簪子

簪(玉~;角~;犀~;瑶~;花~;珠~;华~;金~)笄(玉~) 双尖
簪钗与梳篦:钗梳
钗簪和耳环:钗环
钗簪和手镯:钗钏
搔头的簪:
高簪:翘篸
华美的簪:凤簪
小簪:
镶嵌金银玉贝等物的小簪:钿筐
镶嵌金银玉贝等物的发簪:钿针
簪端的垂饰:

☚ 钗子   手饰 ☛

十五以上的年龄

十五以上的年龄

十五岁:成童 三五 志学(志学之年;年在~)
成童之年:束发
女十五岁:笄(始笄;及笄;及笄之年)
女子刚到十五岁:年方及笄
女子十五岁,已到可以许婚的年龄:及笄年华
女子超过十五岁:逾笄
男子十五至二十岁:舞象之年
十六岁:二八(二八年华;年方~)
女子十六岁:破瓜(破瓜之年;破瓜之岁;破瓜年纪) 妙龄 髫秀 碧玉年(碧玉年华)
女子不到十六岁:瓜字未分
女子方十六岁:瓜字初分
十八到二十岁左右:终贾之岁 终贾之年终贾年华 终贾华年
二十岁:双十(年过~)
女子二十岁:桃李年华
男二十岁:弱冠 冠岁 冠年 加冠 初冠 始冠
男未到二十岁:未冠
男子满二十岁:及冠 入冠
男子刚到二十岁:年方弱冠
男子二十几岁的年龄:弱冠之年
男子年过二十:逾弱
男子超过二十岁:逾冠
二十四岁:拜衮年 拜衮之年 拜衮之岁
女二十四岁的年龄:花信年华 风信年华

☚ 各岁年龄   三十岁以上年龄 ☛

笄jī

也称“发笄”“头笄”。❶用以固定发髻冠冕的首饰。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发现,最初以骨、木、陶等材料制成,商周时称笄,战国以后多称为簪。男女皆可使用,男子多用以固定弁冕之笄,以紞悬瑱,垂两旁,以玉为之,称玉笄,亦称衡笄。《仪礼·士冠礼》记载有“皮弁笄,爵弁笄”。汉郑玄注曰:“笄,今之簪。”一般以质料区分等级,如天子、王后、诸侯用玉,士大夫用象牙等。妇女盛饰用副,则亦用衡笄以安副,亦称副笄。后来笄也成为成年女性的专用首饰,女性的成年礼要加笄,行笄礼。后世笄的材料多为贵重金属,样式也多种多样。除用玉外还有金、银等,同时镶嵌绿松石、珍珠、翡翠等,使用錾花、镂花、盘花等工艺,笄一端还做成花卉、鸟头、兽头等形状。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笄,系也。所以系冠使不坠也。”《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汉郑玄注:“王后之衡笄,皆以玉为之。”《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纚笄宵衣。”唐贾公彦疏:“笄,安发之笄。冠冕之笄男子有,妇人无;若安发之笄,男子妇人俱有。”又《士冠礼》:“宾揖之,即筵坐,栉设笄。”唐刘存《事始》:“自燧人氏而妇人束发为髻……女娲氏以羊毛为绳子向后系之,以荆梭及竹为笄,用贯其髻发……尧以铜为笄,横贯其髻后。”
❷妇女假髻。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器语》:“南海、番禺妇人,平居不笄,有事则笄。女子出阁前一日始笄。”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一:“永安妇人粗棉大苎,衣多青黑,发左右盘,无鬟鬓,皆戴塌笄,笄广五六寸,与头相等……笄亦以纸为之,外冒黑纱,四旁插大钗簪,自朝至夕,无或有妇不笄者。其未笄者,有髻之,笄则无之。”

骨笄(河南郑州商代遗址出土)

古代束发工具和发饰。始于商周,早期男女皆用,后渐发展为妇女专用。笄有二种:一是固发之笄,男女皆用。一是冠笄、皮弁笄、爵弁笄,用以固冠,男子专用。男子用时多横贯椎髻,或小冠子将发髻套住后,用笄穿过冠下孔中把它固定。妇女双用笄子,斜竖插于头顶发际两旁。制作精美者,则在一端刻五六厘米的水鸟(上耸冠毛),有的眼部还加嵌两粒小小松绿石,形状近似鸳鸯或戴胜。男子用笄依不同材料分别等级。女子需成年后才可着笄,所谓“及笄”之年(十五岁),即表示女子已到成年的年龄。

殷商时笄

☚ 头饰   簪白笔 ☛

笄ji

民间服饰习俗。笄为一种簪子,旧时流行于境内各地。一般用骨或象牙、宝玉制成,多用来插定挽起头发或弁冕。《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此为发笄。《士冠礼》:“皮弁笄,爵弁笄”。解放后逐渐消失。

☚ 铁匠歌   笊篱 ☛

笄jī

❶ (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a woman's large- sized pin for holding hair;hair clasp;hairpin
❷ (指女子十五岁成年) (of a girl) reach the age of fifteen,i.e. come of age (in former times girls at fifteen began to wear their hair bound up and held in place by a pin)

笄ji

large pin that women used to hold their hair in ancient China

笄jī


❷ 及年华

笄jī

10画 竹部 〈书〉 盘头发用的簪子: ~礼(古时女子到15岁时将头发盘起,插上簪子以示成年的一种仪式)。

笄()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99,西漢
謂婢北(背)有笄刀,乃自智(知)傷。

王君妻元華光墓誌,北魏
及始笄纓,貞風稍遠。

邢巒妻元純阤墓誌,北魏
初笄之年,言歸穆氏。

馮忱妻叱李綱子墓誌,隋
年甫笄丱,言歸馮氏。

宋仲墓誌,隋
年始著笄,歸於宋氏。

關道愛墓誌,唐
淑媛笄歲,來宜室家。

張君妻齊氏墓誌,唐
逮乎初笄,言歸張氏。
《説文》: “, 笄, 簪也。从竹幵聲。 ”
武威漢簡假“栞”爲“笄”。 《甲本服傳》: “惡栞(笄)者, 棦(櫛)栞(笄)也。”

☚ 筮   筦 ☛

隶jī

【析形】形声字。古文字形从竹,幵声。
【释义】《说文》:“簪也。”本义指簪子,古时用以贯发或固定弁、冕。引申指女子到了可以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可以婚配。《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年]、[笄龄]均谓女子成年。
【shape analysis】 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In ancienr character the part 竹(zhú,bamboo)is as an ideogram and 幵 (jiān) as a phonetic sign.
【original meaning】Hair clasp for fixing hair or comb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