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绘事后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绘事后素 绘事后素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原是孔子对于礼乐与仁义关系的概括,后人引申来讨论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语出《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素,白色,绘画时用作底色。子夏所引之诗,见今《诗·卫风·硕人》,但“素以为绚兮”句为逸诗而不见于今本《诗经》。关于“绘事后素”句,后人有不同解释。郑玄注:“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以礼成之。”以为是先敷彩而后布素。朱熹《论语集注》云:“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其说与郑玄有异。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则据朱说而加以发挥,译为“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今从朱、杨之说。在这里,孔子阐发《硕人》的诗意,谓绘画必须事先有素底,然后施加彩色。子夏受其启迪,很快悟到礼的内在实质,因而得到孔子的赞赏。礼是什么? 在孔子看来,是仁义道德观念的物化形式,即其制度化,所以杨伯峻《译注》于此补充“仁义”二字,直接译为“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这补充有道理。孔子曾说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都强调先仁义而后礼乐,仁义是内在的本质,礼乐则是外现的形式。人的内在本质——仁义道德充实,则自然外溢而发为礼乐之光彩。后代的文学家,根据孔子意思加以发挥,于是强调文学家的内在人格道德修养,启发后来人们对作家人品与文品关系的注意与研究,进一步又涉及创作中文与质的关系问题。质指思想内容,文指表现形式,内质外文,质先于文,文表现质。儒家那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文质彬彬”的传统文学观,就建立在质先于文、文为质服务——即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基础上的。这一观点,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提出的“文附质”、“质待文”的观点,以为“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即本孔子之言而发。 ☚ 由质开文 气 ☛ 绘事后素 绘事后素孔子提出的美学观点。《论语·八佾》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绘事,绘画之事;素,白色。孔子认为绘画应先以粉底为质,然后才能饰以五采。他用这来比喻作家的思想修养与作品的关系,说明作家思想修养对作品的决定作用。另外,这又说明作品的文质关系,文学作品应有好的质地,然后才能加以润饰,这就是内容决定形式。 ☚ 孔子 文质彬彬 ☛ 绘事后素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 子曰: 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摘自《论语》 附: 《考工记》 “凡画绘之事,后素功。” 绘事后素 绘事后素《论语·八佾》载:“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引诗出自《卫风·硕人》(现无第三句),本是描绘女人的美貌:有酒涡的脸笑得美,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流转得媚呀,洁白的脸蛋上饰着文采。子夏问的不是诗句本意,因为诗意非常明显,谁都能看得出。子夏是从读诗用诗的角度询问像这样描写女人美貌的诗句如何引譬连类,感发志意,修养道德。故孔子启发说:“绘事后素”,朱熹注:“谓先有粉地为质,而后施以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论语集注》,下同。)绘画是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再画花卉,这显然是借“素以为绚兮”先有白脸蛋再饰文采的前后顺序引譬连类。子夏一点即通,从中又悟出 “礼后乎”,朱熹注:“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杨伯峻先生译为:“礼乐的产生在 (仁义) 以后”。即礼后于仁,先有仁的心理自觉再施之礼的外在规范与约束,这都是讲人的道德修养。 ☚ 雅颂各得其所 切磋琢磨 ☛ 绘事后素比喻作事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 “以非常之文,通至正之理,是所以不朽也,生何嫉之深耶?夫绘事后素,既谓之文,岂苟简而已哉! ” 绘事后素绘画时先施白色粉底,再施彩绘。《论语·八佾》:“子曰: 绘事后素。”比喻先有仁义,才有礼乐,仁义是基础。后来也用来比喻作文既要朴质,又要有文华。《全唐文》六八六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以非常之义,通至正之理,是所以不朽也,生何嫉之深邪? 夫绘事后素,既谓之文,岂苟简而已哉!” 绘事后素 绘事后素先要有白底子,然后才能在上面画花。比喻做事要一步步来。绘事:绘画。素:白色底子。 ☚ 登高自卑 名列前茅 ☛ 产生 产生产 生(生长;~效;天~;新~;化~) 发(发作;发生;发起;发动;~出;~霉) 出(出世) 起(~火;~来) 诞降 滋长 另见:出现 事物 新 ︱灭亡 ☚ 产生 发生 ☛ 做事 做事为(事在人~) 操 弄 做 闹(~生产;~春耕) 搞(~计划;~档案) 干 节物 事事 造事行事 另见:办事 从事 行事 ☚ 做事 做某事 ☛ 绘事后素孔子比喻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的关系的用语。绘事,即画画;素,洁白的底子;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可以绘画。语出《论语·八佾》:“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绘事”比喻道德行为,“素”比喻道德意识或素质。道德行为产生于良好的道德意识或素质的基础上。 绘事后素huì shì hòu sù绘画先布好五色,然后把素地分布其间。比喻做事先求根本。“绘事”,绘画的事;“素”,本色,没有染色的丝织品,古人用来绘画。《论语·八佾》:“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郑玄注:“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集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画缋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绘事后素huì shì hòu sù绘事后于素。 绘事后素huìshì-hòusù〔并列〕 绘画之事后于素功。指绘画时先以粉地为质,然后加以五彩修饰。比喻人或事物有了良好的质地后,才能进一步修饰。语出《论语·八佾》:“子曰:‘绘事后素。’”朱熹集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清·曾国藩《抄〈朱子小学〉书后》:“仲尼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不其然哉?” 绘事后素huì shì hòu sù绘事:绘画之事。素:白色。即先有白色底子,才能绘画。《论语·八佾》:“子曰:绘事后素。”比喻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也比喻做事起先简单,然后逐步深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