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肿瘤
结膜肿瘤以上皮性肿瘤较多见,可为良性或恶性。良性者局部切除后不易复发,但如范围过大,涉及正常组织太多时,也会造成功能或美容上的缺陷;恶性者手术后有复发可能,也可以广泛蔓延或远处转移而摧毁眼球或危及生命。
结膜皮样肿 代表胚胎裂闭合时被包埋在内的表皮组织,是一种先天性异常。皮样肿常发生于颞下角膜缘,为黄白色实性圆形病变,稍隆起。由致密胶原结缔组织所构成,为复层鳞状上皮所覆盖。有时上皮颗粒层可产生角蛋白,下面组织内有毛囊、毛干和皮脂腺。(彩图23)
结膜皮脂瘤 属于实性皮样肿的类型,但上皮结构稀少或缺如,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皮脂瘤为色黄、质软的分叶状肿块,多为双侧,位于外眦附近,可向上、向外蔓延,并介于外、上直肌之间。表面光滑,或为皮革样上皮所覆盖。可向前生长至角膜,向后入眶内。
结膜乳头状廇 常发生于角膜缘、泪阜及睑缘部位。瘤质软,可有蒂或无蒂生长,色灰红,呈肉样隆起,有些与病毒感染有关。角膜缘处乳头状瘤有宽的基底,常向结膜和角膜扩张,因受眼睑压迫,很少形成乳头形态。乳头状瘤有结缔组织芯,覆盖以增殖的上皮。上皮趋向表皮化,有中等量角化;偶有显示不规则生长,最后发展成恶性瘤者。
结膜癌前期病变及原位癌 角膜缘为粘膜白斑病的好发部位。这是一种生长缓慢、不透明的上皮增生斑,伴有不同程度的表皮化,棘皮症及角化不良。病程常为良性,但亦可转变成原位癌。表现为上皮各层有更弥散的角化不良,细胞多形性,更多的多核性巨细胞,有丝分裂,并有空泡细胞,其固缩的核为清亮光晕所包围。上皮基底膜完整,不向结膜固有层或角膜基质侵犯。
结膜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结膜恶性肿瘤。多见于角、结膜交界处,睑缘皮肤和结膜的交接处或内眦部泪阜等部位。临床上常表现为草莓状或乳头状赘生物,质脆,触之易出血。有时肿瘤呈扁平状,隆起,形成肉芽状新生物,表面粗糙不平,富于血管,可向上下穹窿部或眼睑皮肤扩展,但一般不侵犯巩膜,也不致造成眼球穿孔。结膜鳞状细胞癌很少通过淋巴管转移到耳前或颌下淋巴结,有之亦多发生在晚期,血行转移尤为罕见。治疗以及早作手术切除为原则,切缘处不应有残留,创面用粘膜或结膜覆盖。如病变已侵犯眼睑或穹窿部无法彻底清除时,应考虑作眼眶内容剜出术。(彩图24)结膜黑瘤性肿瘤 结膜黑瘤性肿瘤有数种类型,如下述。
结膜痣 属先天性错构瘤,是一种境界分明、扁平或隆起的黑色病变,所含色素多少不一,在青春期前,常可不含色素,最多见于睑裂部的球结膜或角膜缘,有时可位于泪阜或睑缘部,生长缓慢。病理上,它是由成堆的典型痣细胞所构成,与皮肤痣的组织学所见,并无本质上的差异。结膜痣很少恶变。但如发生在易受摩擦的部位,或经不适当的手术治疗,使病变遭受机械性刺激,则有可能发生恶变。这种病变迅速增大,表面粗糙,周围血供丰富,色泽变深,并有色素向周围正常组织扩散,甚至发生坏死出血。因其常有上皮下囊肿形成而使病灶增大,但不伴有恶变时所出现的其它体征,故不能仅仅根据黑痣的增大而诊断为恶变。从美容的角度出发,可以考虑切除,否则以不施行手术为宜。(彩图25)
先天性眼黑变病 为结膜的弥散性蓝痣,出生后即有,呈海蓝色或石板灰色,不隆起,不随结膜移动,可伴同侧色素膜痣。当伴有同侧睑部皮肤蓝痣时,称太田痣。这二种情况多见于有色人种; 如发生于白种人时则有恶变的潜势。
原发性后天性黑变病 又名癌前期黑变病。它不同于痣,也不同于先天性黑变病,而是发生在中年以后的结膜不规则色素沉着,不呈瘤样隆起,但能弥散、扩大,甚至发生恶变。病理切片上主要表现为上皮的基底细胞层增生,色素增多,细胞肿胀,细胞核有变性,可形成细胞巢,在无恶变的情况下,这些细胞不突破基底膜;如侵犯粘膜下组织,则证明有恶变。从病理学的观点来看,它和恶变的结膜痣很难区分,但临床上可以根据有无隆起来和恶变的痣相鉴别,因为癌前期黑变病是一种弥漫性的扁平病变,而不象黑痣恶变那样呈肿块状隆起,本病的恶性程度不如原发性黑色素瘤高,故多倾向于局部切除。
结膜黑色素瘤 原发黑色素瘤中约有35~40%起自交界痣或复合痣,25~30%来自后天性黑变病,其余25~30%来源不清。少数可起自先天性眼黑变病。病理表现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同。治疗以广泛切除为主,必要时行眼眶内容剜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