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结肠与直肠良性肿瘤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结肠与直肠良性肿瘤 结肠与直肠良性肿瘤结肠与直肠的各种良性肿瘤,常形成向肠腔突起有蒂或无蒂的息肉,统称为息肉样肿瘤。不少结肠的非肿瘤增生性病变,亦可形成息肉样肿物(一并列入本条目,分类见下表)。绝大多数的息肉样肿瘤属上皮细胞瘤,其中又以息肉样腺瘤为最多见。 结肠、直肠息肉样良性肿瘤的组织分型
结肠、直肠良性肿瘤可无临床症状,但常并发出血、肠套叠和肠梗阻等,部分又与结肠、直肠癌关系密切,在消化道疾病中居有重要地位。 本条目仅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结肠与直肠良性肿瘤。 息肉状腺瘤 是最多见的结肠肿瘤,约占结肠良性肿瘤的85%。人群中发病率尚缺乏可靠数字,对一组45岁以上的无症状人群进行乙状结肠镜和X线钡剂灌肠普查,其发病率约为7~10%(可能包括其他息肉样肿瘤)。来自尸检材料的统计,其发病率亦为7~10%。一般认为30岁以上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尸检中60~80岁年龄组高达25~50%。约1/4或更多的病例息肉呈多发性。 约75%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一般在1 cm以下,超过2cm者较少见。形状如蕈,常有蒂。息肉表面光滑或分叶状,色暗红,易出血。显微镜下肿瘤由分支或拉长的腺管构成,腺管被以成熟的杯状细胞,排列规则,有时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多数无症状,位于直肠下部的肿瘤可由直肠指检发现。常并发出血,便血呈鲜红色,与粪便分开。可有排便习惯改变,偶尔可引起肠套叠或肠梗阻。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以发现乙状结肠以上的肿瘤,以气钡双重造影发现率较高。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可直接窥见肿瘤,并可取活组织检查确诊。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发现高位的肿瘤。应注意和直、结肠癌,慢性非特异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阿米巴病等鉴别。本病与直、结肠癌关系密切,肿瘤越大,存在时间越长,癌变机会越大,故一经发现,均应切除。切除的方式依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是否有蒂等分别采用直肠镜下切除,纤维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或手术切除。 绒毛状腺瘤 是具有特殊形态的上皮性肿瘤。远较息肉状腺瘤少见,约占结肠良性肿瘤的2~14%。发病平均年龄高于息肉状腺瘤,但亦可发生于年轻人。80%以上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肿物呈菜花样隆起,表面呈苔藓状、体积常达4cm以上,基底多数宽而无蒂,质软,色暗红,易出血。显微镜下绒毛状突起的表面被以单层高柱状上皮,间质疏松,血管丰富。临床表现基本与息肉状腺瘤相同,但可有粘液性腹泻,偶尔有因过多排出粘液和液体而导致失水、低血钾和低蛋白血症等。因瘤质软,很少引起肠梗阻。多数可借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X线钡剂灌肠可显示葡萄状或不规则卵圆形充盈缺损。直肠指检可因瘤过软而漏诊。本病癌变率可达40~60%,一当发现应进行切除,腹膜反折以下的肿瘤可作单纯切除,反折以上的肿瘤须进行部分结肠切除。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又称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是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结肠和直肠弥漫地布满微小的乳头状突起和大至数厘米的息肉样肿物,其数目之多尚无定论,有认为息肉数在100个以下者多不似此病。显微镜下检查呈腺瘤组织结构。通常在青春期或壮年期开始发病。可无症状,后期常有腹泻、便血或粘液血便。有时出现肠绞痛、贫血等,提示肠梗阻和癌变。诊断主要根据内镜和X线钡剂灌肠检查,直肠指检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如无异常发现可以排除本病。应与多发的结肠腺瘤性息肉区别,后者发病年龄较大,息肉数目少。尚须与慢性非特异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炎症性假息肉鉴别。本病癌变倾向大,绝大多数在40岁前后发生癌变,据报道某些无家族史的散发病例可更早发生癌变。治疗宜早期切除受累的直、结肠,有家族史者可在25岁前后进行手术,无家族史者手术宜提早进行。 Gardner综合征 系结肠腺瘤性息肉病,伴有皮脂囊肿、表皮样囊肿、纤维瘤、骨瘤病和外生骨疣,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软组织和骨的多发性肿瘤常较结肠腺瘤性息肉先出现,可预告此病的存在。结肠腺瘤的癌变机会极大。Turcot综合征: 指结肠腺瘤性息肉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成胶质细胞瘤,成神经管细胞瘤)。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肠腺瘤也可癌变。 非上皮性肿瘤 包括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管瘤和神经纤维瘤等,均少见。通常形成半球状或息肉样肿物突出肠腔,大小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常无症状,有时亦可出现腹痛、便血、腹泻、便秘、肠套叠、肠梗阻等。体积较大者需考虑手术切除。 幼年性息肉 孤立的结肠幼年性息肉常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少数亦可见于成人。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呈球形,自数毫米至数厘米大。是一种错构瘤,由排列紊乱的腺体和丰富的间质构成。不发生癌变,由于息肉易扭转、梗塞和溃疡形成,常有便血,偶可自行脱落而排出,还可引起肠套叠而有反复腹痛,故一旦确诊亦应切除。结肠广泛性幼年息肉病是指结肠散布多发的幼年性息肉,也属错构瘤,其发病具有家族性特点,而且在其家族中亦同时发现患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和结肠癌的亲属,但目前认为这种广泛性幼年息肉偶可癌变。泛发性胃肠道幼年息肉病是另一种少见的遗传性多发性幼年息肉,多发性息肉分布及胃、小肠和结肠。缺乏皮肤粘膜改变和病理组织特征可与Peutz-Jeghers综合征区别。泛发性胃肠道幼年息肉病伴秃发、指(趾)甲营养不良、皮肤色素沉着、严重腹泻和蛋白丢失肠病者称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是少见的多基因遗传缺陷的疾病,其息肉本身偶有癌变,应注意与Peutz-Jeghers综合征鉴别(参见“小肠良性肿瘤”条)。 肿瘤样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增生性病变,息肉颜色与周围粘膜一样,一般呈3 mm以下的半球状隆起,多见于直肠。炎症性假息肉为伴发于炎症性肠病的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息肉样隆起,它是由炎症粘膜岛发展而来。良性淋巴样息肉和息肉病是由结肠粘膜淋巴组织局限性增生所形成的单发或多发的息肉样病变。以上病变均可借内镜和活组织检查而确诊,均无癌变的可能。 ☚ 结肠软化斑 结肠与直肠癌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