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病的耳鼻咽喉表现
结缔组织疾病过去称胶原性疾病,其特点为多脏器受累,具有共同的广泛结缔组织和血管炎症。这类疾病在耳鼻咽喉部可出现许多病理表现。其病因及发病原理尚未明确,现多认为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多由日晒、药物及感染等因素所诱发。基本病理变化为疏松结缔组织的粘液样水肿和类纤维蛋白变性,有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晚期可呈透明变性或硬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 此病特点为颧部及鼻梁皮肤出现红斑,其周围有分散的白色鳞状斑疹,极似狼面的过多色素沉着。10~25%病人有口腔病变,开始牙龈、颊或腭部有瘀点,以后发展为小萎缩区,有角化边缘,周围充血;亦可成为大到2cm的浅溃疡,底部灰白色,绕以充血区。有些则为多数白色斑块,边缘呈暗红或紫色,似白斑病或角化过度。在狼疮急性发作期,可出现出血斑,易成溃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疱疹性口炎及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亦增高。喉部发生病变者,据Dubois(1966)报告,占1%;其他报告则高达30%(Babich等,1970;Minchina等,1971)。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喉粘膜溃烂、水肿及粘膜下血肿,以致发生声嘶及喉痛。亦有报告发生会厌炎者(Toomey等,1974)。粘膜病变的后期结果为声带炎、粘膜增厚及瘢痕狭窄。如浆膜亦受侵犯,则将出现软骨膜炎、环杓关节炎及声带瘫痪。Smith等 (1978) 报告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喉部病变者,谓可采用较长期的类固醇激素治疗,有呼吸困难者,应进行气管切开术。
多肌炎及皮肌炎 此种疾病可限于横纹肌(多肌炎),或亦侵及皮肤(皮肌炎),可伴有其他结缔组织病变。早期可出现面肌、颈前后肌(头下垂)及咽喉肌(吞咽及发音困难)受侵犯的症状。皮肤病变可发于肌病之前,或在其后,或两者同时发生。鼻梁、眼睑、颊及额呈紫红色,非常显著。在暴发性发作时,可出现眼眶周及口周水肿。据Tyler等报告,在30%的病人中,X线透视显示有食管软弱。年过40岁的患者,常可伴发恶性肿瘤。据Williams查阅1959年以前的文献,发现皮肌炎病人的肿瘤发生率为15.6%。
硬皮病 这种疾病可发生口腔病变,包括水肿、口周皮肤萎缩及纤维化,使病人面部无表情。其他口腔病变有牙龈粘膜变薄,软腭及悬雍垂萎缩,以及牙龈乳头变形充血。舌干燥,其乳头萎缩,表面光滑。如舌系带缩短,将妨碍舌的运动,因此,说话、味觉及口腔卫生均受影响。X线检查,10%病人的牙根处有较宽的半透光区,据认为系牙周膜增厚所致,有人提出这是硬皮病的特征。Orabona等报告食管受累的发生率为45~90%不等。粘膜下及肌层有片状胶原组织沉着,致伴有平滑肌萎缩。除有吞咽困难之外,可出现裂孔疝,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食管X线检查可发现: 食管内输送迟缓; 蠕动减少或消失; 上2/3部扩张,但较贲门痉挛为轻;贲门端狭窄及发硬; 正常的粘膜外形消失。食管镜检查可见粘膜正常或灰白色,呈较宽或粗皱襞,先见于食管的中1/3处,此处亦可发生狭窄。其下端则有食管炎及胃食管返流现象。
类风湿性关节炎 这种病变可侵及颞颌关节,据Chal-mers等对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颞颌关节的X线检查,发现异常者占79%,而对照组中仅为34%。按出现多少为序,其症状有关节辗轧音、张口限制、扪到或听到卡嗒声、下颌偏斜、局部压痛、关节强硬、局部痛或牵涉痛及半脱位。在喉部的病变有环杓关节炎、喉多肌炎、喉返神经缺血性萎缩及声带类风湿性结节。环杓关节炎可为单侧或双侧,较常见的症状为声嘶、呼吸困难、喘鸣、吞咽困难、喉部压痛、水肿、充血及声带固定。呼吸困难者有时需进行气管切开术。
Wegener病 1936年及1939年Wegener描述一种鼻部肉芽肿,伴有肾、脾、肺等的巨细胞溃烂病变。病变始发于鼻、鼻窦,但亦可发于眼眶、皮肤、喉、耳等处,然后继之以多发性动脉炎型的肉芽肿性血管球性肾炎,并侵及肺部及全身血管,与动脉周围炎的病程相似。有人认为此病可能为结节性多动脉炎的一种变型; 亦有人认为此病与鼻恶性肉芽肿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其主要病理特点为:
❶呼吸道上部(鼻、鼻窦、鼻咽部、会厌或邻近组织)或下部(气管、支气管、肺),或二者均有坏死性肉芽肿,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浸润,亦有多核巨细胞,可见各期血管炎,坏死病变明显。
❷全身性局灶性坏死性血管炎,侵犯小动脉或静脉,肺部最易受侵。
❸局灶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男女均可发生,多见于40~50岁,亦可发于青年人。其症状与鼻恶性肉芽肿相似,但发展很快,多于半年内因尿毒症等死亡。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及类固醇激素治疗,可以获得缓解。
复发性多软骨炎 此病较少见,易侵犯特种感觉器官的软骨。1923年首由Jackson-Wartehorst所描述,命名为“多软骨病变”。后由Pearson等(1960)改名为 “多软骨炎”。最常发于20~60岁,两性发病率相似。主要病理变化为急性期先有中性细胞浸润,继而代之以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早期软骨失去其正常嗜碱性,以后发生萎缩,出现含胶状物的囊性空隙。
约1/3病人有耳郭肿胀,呈紫红色,有触痛; 后来软骨坏死,使耳郭变形下垂,外耳道闭塞。如咽鼓管发生肿胀,可引起浆液性中耳炎。曾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及眩晕的报告,双侧有耳聋者占半数。可能为内听动脉的病变所引起; 耳冷热试验可显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鼻部多次肿痛及出现红斑,鼻尖变扁平,迅成塌鼻。可出现流鼻涕及流泪,以后出现鼻中隔肿胀、结痂及出血。侵及喉软骨者可发生声嘶、喉痛,触查觉甲状软骨变软,喉粘膜红肿,喉室带肿胀。气管及支气管可发生塌陷及狭窄,常有呼吸困难,需作气管切开术。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气管环塌陷,以呼气时更明显。此种病变以发于喉及气管者的预后较差,据1971年前死亡的27例分析,其平均存活期为5年。常用强的松龙治疗,据报道对半数病人有效(Hughes等,1972),但须用较大剂量,可发生并发症。亦可采用硫唑嘌呤治疗,以减少类固醇激素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