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防治结核病系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新疆属结核病高流行区。流行特点是南疆明显高于北疆,老年组高于其他年龄组。1986年起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拨专款300万元用于全疆结核病防治。全疆各地(州、市)、县(市、区)都相应成立了结核病防治机构,并形成以自治区结核病防治研究院为中心的全疆结核病防治网络。1992年,新疆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期限是1992年至2000年底,主要技术措施是实施“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和“高发现率、高治愈率”,其目标是在项目结束时涂阳患病率下降60%。截至1999年末,整个项目共为351697例可疑者提供了免费检查,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89549例,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60684例,完成项目评估涂阳病人总数的107.4%。初复治涂阳病人的平均治愈率分别达93.42%和89.06%,各项指标均达到卫生部的要求。 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防治结核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发展中国家是多发病和常见病。全世界估计约有一千五百至二千万活动性结核病人,其中半数是传染性病人,每年约有四百万传染性病人发生。 解放前中国结核病疫情十分严重,新中国建立后在一些城市中疫情大幅度下降,但仍是十大主要死因之一,全国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仍达30余万人。据1979年全国结核病抽样调查结果,活动性肺结核病患病率为717/10万,传染性患病率为187/10万,估计全国有七百万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其中包括180万传染性病人。农村结核病年感染率0.85%,城市估计在1.5~2.0%之间,全国平均约在1%左右,每年约有千余万人新感染或再感染。结核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结核病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只有微小(1~10μm)的飞沫核才能进入易感者的肺泡或微小支气管末梢形成感染。它不能侵入完整的皮肤或粘膜。流行须经过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者三个基本环节。 (1) 传染源: 痰涂片阳性的病人才是传染源。痰涂片阳性病人排出到空气中的飞沫核是结核病流行的第一直接动力。 (2) 传染途径: 空气中要存在一定浓度的飘浮微小带菌飞沫核加上易感者经常和密切的接触,才能形成感染,这是流行的第二直接动力。 (3) 易感者: 只有5%左右的易感者在感染后5年内发病,更少的易感者在数年或数十年后才发病,90%以上受感染的人群不会发病。易感者是流行的第三直接动力。社会经济条件,生活和卫生水平,医疗设施和防治力量等是影响结核病流行的社会因素,是重要的间接流行动力。 结核病防治的措施 早期发现病人,予以彻底治疗,是消灭传染源,削弱流行第一动力的最重要手段。早期发现的重点对象是传染性病人。发现方法有: 定期集体荧光缩影检查;定期对可疑患者(如慢性呼吸症状、接触者、结核菌素强阳性反应者等) 作集体检查。前者可发现所有活动性病人,后者可检出约3/4的传染性病人。病人因症就诊是经常性被动发现病人的方式,90%的病人是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经常性主动因症发现传染性病人,是早期发现传染性病人的最好方法,但必须在有组织有计划开展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综合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才能取得成效。 以往肺结核病多凭X线片作出诊断,但由于X线阴影的多样性以及读片者之间的差异,常出现误诊及漏诊。国际上认为细菌学阳性者才能确诊,X线有阴影者作为可疑肺结核病人,应予慎重对待。 合理的化疗可使95%以上初治排菌病人的痰菌阴转,达到临床治愈。化疗后咳嗽频率2周内可减少35%,不排菌病人(占总病人数的50~90%)可获治愈。化疗后临床治愈病人复发率低于1%。化疗可治疗3岁以内儿童感染,防止发病。长期服用异菸肼,即使痰菌仍阳性,而耐药菌的毒力与致病率均较低。结核病化疗是当前最重要的防治措施,但由于服药时间太长(1~2年),需要一定费用,坚持服药不易做到,是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卡介苗能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易感者,保护力在1:4到1:8之间,接种后发病人数减少80~90%。卡介苗对减少接种人群发病的直接作用是肯定的,必须强调推行。 药物预防对好发对象可防止发病,但健康人传染源的比重很小,不宜推广。 在有效化疗下,适当的消毒隔离措施,如通风、阳光、分食、不面对人咳嗽等卫生习惯,可杜绝家庭内传染,使家庭治疗成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结核病防治的实施 中国已将结核病列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为了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规划。 (1) 结核病防治规划: 结核病防治规划必须与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相适应,与今后的发展相协调和平衡。从费用与防治效果及费用与经济效益两方面来考虑,应选择用最少投资能达到最大成效的防治措施。鉴于结核病分布面广,规划的范围必须包括全部城乡人口,分为全国性和地区性二级。各省、市、自治区应根据全国规划的要求,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订本地区防治规划。结核病的防治须经较长时期才能奏效(一般五年才见初效),在已感染人群中,数年至数十年后还可能发病,故应作长期安排。 (2) 结核病防治机构: 结核病防治工作应纳入城乡医疗卫生网,采取专业机构与一般机构相结合的方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结核病防治网可分专业性质的中央级和中间级以及非专业性的基层级。中央级为国家级和省级结核病防治机构,中间级为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国家级负责拟订全国防治规划和决策,业务技术指导,防治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价,培训和科研等;省级根据全国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区情况承担上述任务。县区级专业防治机构是本地区防治工作的业务组织者和技术指导者,除直接承担一部分防治业务及收集基本疫情资料外,须与非专业机构及基层卫生机构密切结合,落实专人兼管,自上而下逐步形成防治网。基层卫生机构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实际执行者。鉴于结核病可以在家庭中治疗为主,结核病院现有的床位应充分发挥作用,短期收治必需治疗的排菌人和急症及合并其他疾病的结核病人,并承担部分地区的防治工作。 (3) 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实施步骤: ❶收集基本资料,如人口资料、城乡比例、地理和交通情况、生命统计、医疗保健组织等等。进行一次以年感染率和患病率为主的疫情调查,为制订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作为今后防治效果考核的基本数据。 ❷决定防治措施及技术,统一技术方法和标准,编写工作手册及教材,分级培训各级专业人员和基层卫生人员。 ❸建立专业机构,逐步健全防治网。 ❹试点与推广。在疫情调查、登记报告、病人发现、治疗管理以及卡介苗等方面,选择社会经济及疫情有代表性地区进行试点,评价效果,然后推广。 ❺建立管理制度,加强检查监督,保证防治质量。能否坚持全程规则服药是化疗甚至整个防治工作成败的关键,除向病人宣传规则服药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外,要求建立送药到手、服药到口的给药制度。 ❻病人发现和治疗是一个整体,绝大多数病人在家庭治疗,须发挥基层卫生机构的作用,以便就近就医和督促服药。采用标准治疗方案,强化治疗阶段用异菸肼加链霉素或加对氨柳酸钠1~3个月,以后,两药每周二次,全程一年。优先治疗因症就诊的涂片阳性病人,特别初治涂片阳性病人,有条件时,增加培养检查,扩大治疗范围。在防治基础较好的地区才进行有计划的主动集体发现病人,予以治疗。中国幅员广阔,应采用冷冻干燥卡介苗,便于运输和保存。接种时间由防疫机构统一安排,以皮内接种为主,可合并其他疫苗不作结核菌素试验同时接种。初种年龄为新生儿 (农村一般在出生后3~6个月内),小学和中学入学时进行复种; 入伍新兵、大学新生、边远地区派出人员或儿童青少年进入城市应予接种。 ❼评价、鉴定及预测。防治方案的评价是应用科学管理方法提高防治效率的重要措施,在防治方案实施过程中就应开始评价,了解实施过程中有无技术上及执行上的缺点以及某个组成部分存在的特殊问题,以随时改进。病人发现可用检出率、确诊率、漏诊率及误诊率来评价。儿童结核性脑膜炎是衡量卡介苗接种效果的最好指标,可为接种率提供有意义的资料。监测是通过系统地连续地长期收集比较容易获得的有关结核病的资料,衡量结核病问题的大小,分析防治措施的效果和收益,并提出修改防治规划和改进防治措施的建议。以结核病流行病数学模型作为研究工具,把结核病流行过程中复杂的现象联系起来,拟合或再现该病以往流行过程,评价防痨措施的效益和预测结核病未来的趋势,对防治结核病的决策、修订防治规划有重要意义。 ☚ 地方病防治 职业病防治 ☛ 00014187 |